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每位教师都应树立的观念,形成“为创造而教”的信念。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及早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语文老师该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我就此问题作了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挖掘语文教材的内涵,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语文教材的内容是丰富的,体裁也是多样的。从内容上看,既有讴歌历史人物的课文,又有颂扬现代英雄人物的课文;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又有蕴含人生哲理的课文:既有介绍学习浯文方法的课文,又有介绍珍奇动植物的课文,等等。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从体裁看,既有记叙文,还有诗歌、故事、说明文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价值。因此,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时时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同时让学生受到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被动地接受,个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张扬,创造性应兴而生。
二、努力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随着技术的日益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学生只有会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也需要会独立学习、有创造才能的人才。一个学生如果不会自己学习,就不可能单独去创造,因此,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言好的文章要熟读成诵,形成规范的语感;善于摘取书中精彩之笔,为己所用;经常看书读报,重要的材料要自己概括中心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还要勤于观察,善于动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指导学习《变色龙》,可以先设计提纲:①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主要活动。②和主人公有关的还有哪些人物?③主人公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④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⑤人物、情节、环境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归纳出主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三、丰富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支柱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思维活动中如果没有想象参加,科学发明、艺术创造就难以进行。想象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
想象根据产生的条件和有无目的性、自觉性,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大类。有意想象依据产生时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新颖性的差异,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创造性想象是指在想象中形成创造的新形象,是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内容。多角度的思维,创造新的表象,这些都是创造性想象。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思维。例如,由皇帝、大臣、百姓用谎言营造的怪圈,最终是被谁捅破的?(学生齐答:小孩子)小孩子其实只说了谁都能说出口的一句真话,犹如一把利剑。皇帝及其一帮人阵脚大乱,提着裤子仓皇逃窜了吗?生:没有!师:没有?可见他们——生:愚蠢至极。(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师:安徒生用笔也达到了极致,并在故事高潮处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皇帝会对说真话的小孩怎么样呢?我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讨论进入了高潮。我有问学生该向谁学?(自由回答)学生合书凝思:小孩,因为他“歌颂真与美,批判假与丑”。这样引导学生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想象潜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四、实施创造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才干
创造力是教育艺术的精髓。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缺乏创造性,必呈现僵化,就调动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创建自主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关键在营造实施愉悦、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引发认识培养创造动机―攻克知识障碍,提供创造机会―注重知识迁移,感受创造成果”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引发认识,培养创造动机。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已经具有了某种认识结构,总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的认识,一旦新旧知识出现了差异性,就会在认知心理上爆发冲突,这一冲突的产生迫使学生产生解决冲突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时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挖掘新知识点,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学生自我认同需求的产生,实质上就是创造动机的产生。学生自我认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创新的过程。
2.引导攻克知识障碍,提供创造机会。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课文只是第一步,还要引导学生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发明创造也都始于问题的发现。从有疑到解疑到创造,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生疑,勇于解疑,有所创造,是从中学时期就应注重培养的一种宝贵的品质。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设疑,并引导学生由随意的设问到有目的地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并逐步放手让学生创造性地解疑。对能独立解疑的学生,教师应予以鼓励,指出这就是独立地创造性学习的表现,促使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读懂课文。既然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就不应过多地讲解,只要让学生反复阅读,边读边想,在头脑中逐步形成一幅幅画面,文中的语言材料就会转化为学生的思维材料。
总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指向,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意识上要重视创造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挖掘语文教材的内涵,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语文教材的内容是丰富的,体裁也是多样的。从内容上看,既有讴歌历史人物的课文,又有颂扬现代英雄人物的课文;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又有蕴含人生哲理的课文:既有介绍学习浯文方法的课文,又有介绍珍奇动植物的课文,等等。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从体裁看,既有记叙文,还有诗歌、故事、说明文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价值。因此,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时时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同时让学生受到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被动地接受,个性就会得到充分的张扬,创造性应兴而生。
二、努力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随着技术的日益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学生只有会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也需要会独立学习、有创造才能的人才。一个学生如果不会自己学习,就不可能单独去创造,因此,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言好的文章要熟读成诵,形成规范的语感;善于摘取书中精彩之笔,为己所用;经常看书读报,重要的材料要自己概括中心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还要勤于观察,善于动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指导学习《变色龙》,可以先设计提纲:①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主要活动。②和主人公有关的还有哪些人物?③主人公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④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⑤人物、情节、环境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人物、情节、环境揭示了怎样的主题?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归纳出主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三、丰富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支柱
想象是指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思维活动中如果没有想象参加,科学发明、艺术创造就难以进行。想象是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力的重要支柱。
想象根据产生的条件和有无目的性、自觉性,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大类。有意想象依据产生时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新颖性的差异,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创造性想象是指在想象中形成创造的新形象,是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内容。多角度的思维,创造新的表象,这些都是创造性想象。教师可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思维。例如,由皇帝、大臣、百姓用谎言营造的怪圈,最终是被谁捅破的?(学生齐答:小孩子)小孩子其实只说了谁都能说出口的一句真话,犹如一把利剑。皇帝及其一帮人阵脚大乱,提着裤子仓皇逃窜了吗?生:没有!师:没有?可见他们——生:愚蠢至极。(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师:安徒生用笔也达到了极致,并在故事高潮处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皇帝会对说真话的小孩怎么样呢?我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讨论进入了高潮。我有问学生该向谁学?(自由回答)学生合书凝思:小孩,因为他“歌颂真与美,批判假与丑”。这样引导学生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想象潜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它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四、实施创造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才干
创造力是教育艺术的精髓。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缺乏创造性,必呈现僵化,就调动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创建自主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关键在营造实施愉悦、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引发认识培养创造动机―攻克知识障碍,提供创造机会―注重知识迁移,感受创造成果”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引发认识,培养创造动机。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已经具有了某种认识结构,总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的认识,一旦新旧知识出现了差异性,就会在认知心理上爆发冲突,这一冲突的产生迫使学生产生解决冲突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时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挖掘新知识点,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学生自我认同需求的产生,实质上就是创造动机的产生。学生自我认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创新的过程。
2.引导攻克知识障碍,提供创造机会。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课文只是第一步,还要引导学生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发明创造也都始于问题的发现。从有疑到解疑到创造,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生疑,勇于解疑,有所创造,是从中学时期就应注重培养的一种宝贵的品质。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设疑,并引导学生由随意的设问到有目的地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并逐步放手让学生创造性地解疑。对能独立解疑的学生,教师应予以鼓励,指出这就是独立地创造性学习的表现,促使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读懂课文。既然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就不应过多地讲解,只要让学生反复阅读,边读边想,在头脑中逐步形成一幅幅画面,文中的语言材料就会转化为学生的思维材料。
总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指向,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意识上要重视创造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发布时间】2024/6/26 16:47:00
- 【点击频次】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