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进而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落实素质教育。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显然,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读和写是一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辨证的关系。读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写从读中吸取养分。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以写促读,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动活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读与写更好地结合呢?
一、意识——“写”在心中
1.品读句子——要“写”
在有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中,缺乏对“读写结合”的重视和真正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想把教材挖得深一些,讲得透一些,读得有感情一些,因而,在他们的课堂上,就没有时间进行写一写。
有位教师执教《画杨桃》这篇课文时,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精心设计教案。在教学过程中,他不断启发学生阅读思考,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但是,学生的朗读总是不到位。尤其是在对比读两组师生对话的时候,学生就是读不出那种羞惭的感觉。在学习第二次对话前,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想一想:如果你就是文中“发出嘻嘻的笑声的同学”,当你坐到文中“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时,心中会想些什么?这样,学生才能完全真切地感受人物心灵的震撼,才有可能读出那种不一般的感觉。上课的老师还有疑虑:这样一来,写话要花去一定的时间,不是要影响阅读理解吗?是的,写肯定要占时间,但它与学生的阅读理解不矛盾,一定能促进朗读。
在第二次的教学中,事实证明“写”确实是必要的,学生不但读出了感受,而且理解也更到位了。
2.提高习作——必“写”
写作能力的薄弱是农村学生的通病,许多教师总认为那是因为农村的孩子缺乏大量的课外阅读所致。但是,我认为,写作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是平时缺少写的练习。其实,小学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进行读写结合的设计。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的因素,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从句到段、从段到篇,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行动——“写”在笔下
如果能在意识上重视“读写结合”,就应该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篇一篇、一课一课地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针对不同特色的课文,我们可以设计相应的练习。下面,我以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就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说说写的几种不同形式。
1.依样画葫芦——仿写
教材中,适合仿写的课文很多。我们可以从句子、段落、文章整体等不同角度去进行。
句子仿写。精美、典型、结构分明的句子适合仿写,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对偶句等。学习了《荷花》后,仿照课文中“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就创作了同样美的句子:蝴蝶飞过来,告诉我清早空气的清新。青蛙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天捉虫的快乐……句子的仿写是最为容易的,只要你给予学生写的机会,他们就能不断积累,慢慢提高。
段落仿写。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段落适合仿写,如一些经典的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并列段式;还有一些语言描写有明显特色的段落,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翠鸟》的第一自然段是描写了翠鸟的样子,其中的比喻写法、总分句式非常适合学生仿写。为了学生的写更有条理,我把课文进行了句序的调整,按从头到脚的顺序来描写:翠鸟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学生仿照这段话,写出了《大公鸡》、《可爱的兔子》、《小猫》等。
2.空白展想象——补写
文本中的“空白”指向的是文本中虽然没有写出来的,但已经作了一些暗示或指示的部分。在很多课文的教学突破点、主题深化点、情节高潮点,甚至作者在写作时用上的省略号,都是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这些都是老师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平台。
教学突破点的补白。《一面五星红旗》记叙了一名中国留学生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祖国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的故事。课文中有一个写作上的空白点:
……突然,我摔到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房里,身边站着的就是面包店的老板……
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这里设计一个写话的练习:当“我”昏迷不醒的时候,面包店的老板说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这正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处。
主题深化点的补白。《卖木雕的少年》,描写了卖木雕的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理解课文的重点在于感受少年善良、纯朴的情感。但是,文章是以中国旅客作为第一人称来写的,其中关于非洲少年的描写有着很多空缺。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写话练习:如果你是那个卖木雕的少年,在中国客人遗憾的离开后,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以此走进人物的内心,填补课文的空白,感受那美好的友情。
读写结合,和谐共生。在“读”的热闹之后,“写”让课堂静下来,让思维活起来,让想象飞起来。从意识到行动,如果我们都能够落实,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读和写是一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辨证的关系。读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写从读中吸取养分。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以写促读,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动活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读与写更好地结合呢?
一、意识——“写”在心中
1.品读句子——要“写”
在有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中,缺乏对“读写结合”的重视和真正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想把教材挖得深一些,讲得透一些,读得有感情一些,因而,在他们的课堂上,就没有时间进行写一写。
有位教师执教《画杨桃》这篇课文时,对教材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精心设计教案。在教学过程中,他不断启发学生阅读思考,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但是,学生的朗读总是不到位。尤其是在对比读两组师生对话的时候,学生就是读不出那种羞惭的感觉。在学习第二次对话前,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想一想:如果你就是文中“发出嘻嘻的笑声的同学”,当你坐到文中“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时,心中会想些什么?这样,学生才能完全真切地感受人物心灵的震撼,才有可能读出那种不一般的感觉。上课的老师还有疑虑:这样一来,写话要花去一定的时间,不是要影响阅读理解吗?是的,写肯定要占时间,但它与学生的阅读理解不矛盾,一定能促进朗读。
在第二次的教学中,事实证明“写”确实是必要的,学生不但读出了感受,而且理解也更到位了。
2.提高习作——必“写”
写作能力的薄弱是农村学生的通病,许多教师总认为那是因为农村的孩子缺乏大量的课外阅读所致。但是,我认为,写作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是平时缺少写的练习。其实,小学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进行读写结合的设计。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的因素,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从句到段、从段到篇,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行动——“写”在笔下
如果能在意识上重视“读写结合”,就应该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篇一篇、一课一课地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针对不同特色的课文,我们可以设计相应的练习。下面,我以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就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说说写的几种不同形式。
1.依样画葫芦——仿写
教材中,适合仿写的课文很多。我们可以从句子、段落、文章整体等不同角度去进行。
句子仿写。精美、典型、结构分明的句子适合仿写,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对偶句等。学习了《荷花》后,仿照课文中“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就创作了同样美的句子:蝴蝶飞过来,告诉我清早空气的清新。青蛙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天捉虫的快乐……句子的仿写是最为容易的,只要你给予学生写的机会,他们就能不断积累,慢慢提高。
段落仿写。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段落适合仿写,如一些经典的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并列段式;还有一些语言描写有明显特色的段落,如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翠鸟》的第一自然段是描写了翠鸟的样子,其中的比喻写法、总分句式非常适合学生仿写。为了学生的写更有条理,我把课文进行了句序的调整,按从头到脚的顺序来描写:翠鸟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学生仿照这段话,写出了《大公鸡》、《可爱的兔子》、《小猫》等。
2.空白展想象——补写
文本中的“空白”指向的是文本中虽然没有写出来的,但已经作了一些暗示或指示的部分。在很多课文的教学突破点、主题深化点、情节高潮点,甚至作者在写作时用上的省略号,都是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这些都是老师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平台。
教学突破点的补白。《一面五星红旗》记叙了一名中国留学生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祖国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的故事。课文中有一个写作上的空白点:
……突然,我摔到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房里,身边站着的就是面包店的老板……
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这里设计一个写话的练习:当“我”昏迷不醒的时候,面包店的老板说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这正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处。
主题深化点的补白。《卖木雕的少年》,描写了卖木雕的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理解课文的重点在于感受少年善良、纯朴的情感。但是,文章是以中国旅客作为第一人称来写的,其中关于非洲少年的描写有着很多空缺。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写话练习:如果你是那个卖木雕的少年,在中国客人遗憾的离开后,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以此走进人物的内心,填补课文的空白,感受那美好的友情。
读写结合,和谐共生。在“读”的热闹之后,“写”让课堂静下来,让思维活起来,让想象飞起来。从意识到行动,如果我们都能够落实,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 【发布时间】2024/9/12 10:41:39
- 【点击频次】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