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阶段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阶段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孩子的许多道德情操,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原则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小学的德育一般都是采用渗透教育的方式,也就是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校语文、数学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所以高尚的思想品德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
作为教师,要引导好、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谐的语言、规范的行为和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启迪、塑造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高尚的师德沐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其他学科也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因为各学科教师都肩负着既传授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因此,教师应课堂上创设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展示自我,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我与他人,明白某些事情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善抓细节,讲求实效,避免呆板,声情并茂,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心绪,拨动学生心弦,这对学生一生都有好处。教师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思想、知识、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教师,他们是第一个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方法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人,他们对少年儿童乃至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少年儿童的心目中,教师是最神圣、最完美的人,是道义和知识的化身,所以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敬重超过了一切人,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都深信不疑,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他们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要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素养,必须具备相当全面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
小学教师应对学生真诚热爱,与同事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会在潜移默化中以为人师表的力量树立威信,影响少年儿童的言行举止,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取得育人工作的成功。
二、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榜样。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德观念。此外,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小学生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会、热烈的演讲赛、精彩的歌舞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想,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感悟,从活动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触动,不知不觉地懂得深奥而抽象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团结、守纪律等良好品德,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
三、必要时进行反复的说服教育
小学阶段既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又是进行德育的困难时期。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多变,行为处于多动,情绪处于多样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不可能通过一则故事、做一次游戏就能形成的。即使良好品德已经萌芽或形成,也不可能永远地保持下去。学生的情感极为丰富且不稳定,很容易与外界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反复性。”为了收到正面强化效果,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思想、好行为一次又一次地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促使他们能比较稳固地向前发展。发现缺点和错误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帮助学生纠正不足之处。教师在制定品德教育计划与组织品德教育活动时,应考虑如何从正面多次反复地进行教育,以确保教育的针对性、持久性、实效性。
四、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
家庭教育是学生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学生人格的形成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觉中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知识讲座,并与家长及时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五、要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
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成长,将会给学生的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烙印。优化教室环境是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环境,对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室正前方有国旗悬挂、教室后墙有班训、教室有名人名言、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卫生角,在走廊楼道悬挂“请使用礼貌用语”等宣传牌。整个教室范围比较整洁、清新、优美,好像每个角落会说话。积极的舆论宣传,优良、文明的环境熏陶,也更促进了良好公德的养成。
总的来说,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需要小学生自己的不懈努力、教师的督促引导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必须持之以恒,把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小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所以高尚的思想品德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
作为教师,要引导好、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谐的语言、规范的行为和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启迪、塑造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高尚的师德沐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其他学科也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因为各学科教师都肩负着既传授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因此,教师应课堂上创设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展示自我,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我与他人,明白某些事情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善抓细节,讲求实效,避免呆板,声情并茂,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心绪,拨动学生心弦,这对学生一生都有好处。教师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思想、知识、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教师,他们是第一个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方法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人,他们对少年儿童乃至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少年儿童的心目中,教师是最神圣、最完美的人,是道义和知识的化身,所以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敬重超过了一切人,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都深信不疑,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他们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要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素养,必须具备相当全面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
小学教师应对学生真诚热爱,与同事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会在潜移默化中以为人师表的力量树立威信,影响少年儿童的言行举止,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取得育人工作的成功。
二、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榜样。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德观念。此外,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小学生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会、热烈的演讲赛、精彩的歌舞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想,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感悟,从活动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触动,不知不觉地懂得深奥而抽象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团结、守纪律等良好品德,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
三、必要时进行反复的说服教育
小学阶段既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又是进行德育的困难时期。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多变,行为处于多动,情绪处于多样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不可能通过一则故事、做一次游戏就能形成的。即使良好品德已经萌芽或形成,也不可能永远地保持下去。学生的情感极为丰富且不稳定,很容易与外界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反复性。”为了收到正面强化效果,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思想、好行为一次又一次地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促使他们能比较稳固地向前发展。发现缺点和错误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帮助学生纠正不足之处。教师在制定品德教育计划与组织品德教育活动时,应考虑如何从正面多次反复地进行教育,以确保教育的针对性、持久性、实效性。
四、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
家庭教育是学生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学生人格的形成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觉中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知识讲座,并与家长及时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五、要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
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成长,将会给学生的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精神烙印。优化教室环境是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创立一个整洁、优美、文明的氛围,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环境,对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室正前方有国旗悬挂、教室后墙有班训、教室有名人名言、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卫生角,在走廊楼道悬挂“请使用礼貌用语”等宣传牌。整个教室范围比较整洁、清新、优美,好像每个角落会说话。积极的舆论宣传,优良、文明的环境熏陶,也更促进了良好公德的养成。
总的来说,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需要小学生自己的不懈努力、教师的督促引导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必须持之以恒,把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小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 【发布时间】2024/9/12 10:45:18
- 【点击频次】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