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作者】 孔凡玲

【机构】 山东省利津县盐窝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有的老师向我反映一个现象,就是有的孩子读书非常多,但是语文成绩并不理想。不仅作文写不好,阅读题的得分率也不高。有些家长也向笔者反映过此问题。经过调查,该情况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就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注重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但是却忽视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近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只有具备自觉地思维意识,才会形成发达的思维能力。只有思维发达了、深刻了、敏锐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才会相应提高。
  首先,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前几天笔者参加了一个地市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其中有一位老师执教了一篇课外短文《小柳树和小枣树》,在评课时,教研员老师提出,如果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向小柳树还是小枣树学习呢?”整堂课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使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同学们通过读课文,有的认为应该向小柳树学习,因为小柳树非常自信;也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向小枣树学习,因为小枣树懂得欣赏别人。大家边读文,边思考,边找证据,深深地懂得了“自信并欣赏别人”的道理。这样既读懂了课文,又学会了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能统领全文,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
  其次,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第一,教会学生思考就是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不仅是教学方法问题,更是教育思想问题。在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考训练,教学生思考要抓重点、抓规律、抓总结。抓重点,就是抓语言文字训练,思考语言文字表达什么,作者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抓规律,就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悟出其中要说明的问题,能举一反三。抓总结,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有老师的指导,自己也需要不断总结,同学之间也应相互交流启发。第二,让学生学会形象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丰富的想象力需要的正是形象思维,而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又决定了形象思维的主导作用。学生如果在读课文时能身临其境,例如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时,教师能声情并茂地泛读课文,并把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相对接,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课文中的美景如在眼前,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愉快的旅游。有了形象思维的伴随,写文章时也就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二年级学生“春天来了,……”练习题中,要求写写春天,其中一名同学说:“春天来了,嫩绿的垂柳是春天长长的辫子”另一位同学说:“春天来了,粉红的桃花是春天粉粉的脸蛋。”如果学生具备了形象思维的能力,那就达到了学习语文的最佳境界。 
  最后,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能力提高有赖于思考习惯的养成,只有养成凡事都要探究一番,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才会在别人司空见怪的事物上发现其独特之处。我曾经读过一个小故事,题目是《被斥责的勤奋》。讲的是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人卢瑟福,斥责他的一个整天埋头做实验的学生。他说,很多时候人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极不情愿地拿出时间进行思考,以至于思维总是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最终一无所获。卢瑟福最后深情地强调说:“如果说智慧是创造的源泉,那么思考便是智慧的起点。”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已清楚了思考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作文时孩子觉得无话可写,这里有孩子语言储备不足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孩子对事物缺乏思考和见解,不知道从何写起,更不知道写些什么,更谈不上深刻。因此,在平时要多引导孩子对一些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思考的习惯,自然孩子的作文水平就高了。
  由此我想到思考也应是语文素养的起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结合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习得思维的方法,养成思维的习惯。这样时间久了,读书多,成绩差的尴尬局面一定会得到改善。  

  • 【发布时间】2024/9/12 10:49:03
  • 【点击频次】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