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 彭汪洋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双沟镇双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旨在探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培养;创新;策略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激发,相互驱动,辩证推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的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简短的文字强调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富有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本文拟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三点认识。
  一、为学生营造和谐氛围,诱发创新动机
  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需要人内在的动机和外在动机激励和推动,这种动机需师生双方共同合作。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在人格上应是完全平等的,不能由教师占课堂,而应把课堂看成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究问题的阵地。因为只有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动机,使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教师真诚的微笑在教学中举足轻重,微笑使学生意识到教师在关爱学生,盼望得到学生的支持,能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轻松感、愉快感、享受感。学生质疑问难时,学生答错问题时,教师应设法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想法和感情,用微笑的神情、亲切的言语,给予恰到好处的鼓励和点拨,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我让学生探究以下算式的得数:
  12×11=  13×11=  14×11=
  15×11=  16×11=
  学生计算后,围绕“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让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鼓励学生质疑、交流,有一个学生说:“第一个数分别是12、13、14、15、16,第二个数是都是11。”有的学生说:“都是乘法。”也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第一个数乘以10与1的和计算出得数。”我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肯定,并表扬他们的发现。我接着引导:“得数与第一个乘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最后有一个学生观察,发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律,它们的得数是“第一个数的两边分,中间加。”的结果。我表扬他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小科学家,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其他的同学用惊讶的目光望着他,激励了其他同学的创新动机。
  二、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凭借教材,紧扣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大量存在,且分布广泛,需要教师共同去挖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在讨论中创新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讨论,能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的教学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与他人交流,进行讨论甚至争论等形式,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三年级下册“面积”部分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正好能围成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这根铁丝围成长方形,它的面积有多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读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接着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多种途径地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在算法多样化中创新
  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不用成人通用的方法,而经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运算方法。作为成人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学生的各种解答的方法,注意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其实,学生能够而且应该“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理解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表明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同时,所有学生都能从听取、反馈别人的方法中受益。这种与别人不同的思考方式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精神有效途径。
  (三)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创新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教材里有很多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设计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这样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想提的数学问题,并自己解答,哪怕是一个教师认为很简单问题,也要给予肯定,特别要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从交流中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
  三、注重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创新品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手脑并用时,大脑的创造性有关区域受到刺激而活跃起来,手使脑的功能得以发展,变得聪明,脑使手的技能得以训练变得灵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动手操作,实际上是把特定的概念、公式、法则等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再通过“外化”程序“内化”为学生智力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四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折出四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其他方法,而是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想想还有其他折法吗?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促使学生进一步尝试终于又折出四种折法,学生在这个开放的活动空间里,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 【发布时间】2024/9/12 10:53:18
  • 【点击频次】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