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探究

 

【作者】 潘 芳

【机构】 广东省广州市培正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核心素养是“核心的”素养,不仅是“共同的”素养,更是关键的、必要的、重要的素养,具有关键性、必要性。本文通过美术课堂的教学案例,分析形成素养概念的变迁和观念,促使学科素养立足于学科;开发学科教材多元化,增强艺术育人品牌;提炼美术核心素养,培养丰富审美情趣的新时代青年;解读美术核心素养的内涵,运用在美术课堂的表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学模式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么人”的问题是当前社会所关注的热心话题,它事关无数家庭的幸福,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会明确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并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2014年教育部领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核心素养体系作为研究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参照,用以指导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课改目标就此提上日程。
  一、形成素养概念的变迁和观念,促使学科素养立足于学科
  (一)素养概念的变迁
  素养概念随着时代变迁,在其发展早期具有强烈的行为主义色彩。在行为主义影响下,课程标准往往把素养分解为系列行为。至20世纪80半代,行为主义素养概念逐渐被认知主义的素养概念全面取代。在认知主义视角下,素养被认为是个体在情境中对自身知识、技能、态度等的运用。此时,情境对于素养的作用开始受到关注。
  (二)素养概念的观念
  尽管素养概念非常复杂,但教育学者仍然努力加以阐释。在众多观点中,素养的层级观与要素观甚为经典。第一层的学科内容是客观而独立的学习材料内容,与情境无关,如科学领域的速度、加速度。第二层的低级技能与第三层高级技能定位于实际素养中的认知资源层次,指个体执行某个动作时需要相关认知。第四层的素养包含情境要素,是在情境中实践的真实素养。
  (三)学科素养立足于学科,是学科教学的目标。
  第一,学科素养是学生素养的构成。学校任务是培养学生素养,但学生素养是个“大观念(big idea)”,总是需要通过各门学科教学来加以培养。没有学科素养,学校教育就很难谈得上能培养学生的素养。
  第二,学科素养是一种有机结构。学科素养并不神秘;如果分析其构成,总离不开学科知识、技能、情意等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学科素养是可教可学的。学科素养具有结构,意味着教学可以具有指向性,在教学中学科素养能得到具体落实。
  第四,学科素养被习得后表现出稳定特征。学科素养既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又要针对会与不会的问题。
  第五,学科素养是学科目标的指向。学科目标从关注知识、技能转向关注学科素养后,学科素养成为学科目标的重心。
  第六,多学科素养整合了传统上比较注重的一些素养。
  第七,学科素养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学科素养之间并非相互独立的,在具体解决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素养。
  二、开发学科教材多元化,增强艺术育人品牌
  从哲学范畴上看,博雅教育提供的知识相当广泛。这种广泛性如何体现到课程设置中?既需要基于当前已有的学科课程,又需要超越当前的学科教材,实现课程多元化。
  (一)艺术课程的开发
  艺术课程:美术、书法、传媒、摄影、音乐、舞蹈,这些课程的开发尤为重要。课程的目标在于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书法的丰富气韵和精神内涵,使学生通过书法练习培养严谨、平静的心态,磨砺学生的意志和品格;音乐、传媒、舞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艺术素养,让学生在艺术的陶冶下行为规范,气质得以提升。学校通过这类课程的开展,努力培养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也让学生实现转化,让他们学会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说到底,这类课程就是要将核心素养融入到课程中去。
  (二)跨学科课程的设计
  美术与政治,美术与文学,美术与科技,美术与体育,等跨学科课程。例如:开展“探究历史,美丽乡村的绘画创作活动,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为了进一步宣传广东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塑造乡村文化价值,促进乡村发展和文旅开发,以绘画的表现方式展观广东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充分体现了美术与政治的结合;在美术与文学方面,美丽乡村,可以进行家乡风景、家乡历史和变化、家乡的特色文化,等内容的文学创作;美术与科技,让学生进行科幻绘画创作,美术课制作测风仪等;美术与体育,学生对人物进行速写,仔细观察人物的比例、动态,运动时的动态线,重心线等。在这些跨学科课程中,真正将课程多元化、知识博雅化渗入其中、体系上广博地吸纳,格调上高雅地呈现,志趣上优雅地培养。
  学校秉承“多样办学、特色发展”的理念,明确艺术教育课程的育人目标,打造“全面育人,特色成长”的艺术育人品牌,为此,学校可以增设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形体舞蹈、播音主持等艺术类课程。学校在处理好艺术课程学的基础上,也关注“技能型高考类”课程,努力培养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去参加艺术类高考,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三、提炼美术核心素养,培养丰富审美情趣的新时代青年
  当前,新时代美术教学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从教育需求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高质量,多元化的教育要求日益增长,现代教育更加以学习者为中心并注重能力培养及全面发展、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理念加快推广。核心素养与整体的课程设计一体化,其教育导向一直随着时代要求不断更新,近年来着力实行“学生中心、价值观导向的教育”,教育因材施教。
  (一)改变教学方式
  提炼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以良好生活习惯及审美的情趣为准则的新时代青年。美术鉴赏的学习方式已有所改变,课堂中尤其强调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通过创设引发探究行为的问题情境来引入课题,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观念、思维方式和探究技能去发现、提出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美术课堂创设问题式情境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教学活动的开始与关键。一个问题的创设核心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样的。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从情境中提炼问题,也可以将问题置人情境,并形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任务驱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美术教学中特别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这是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是否会欣赏一幅名家之作,是否能临摹一张优秀作品等,还要注重培养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的美术学习方法和提供未来自身适应时代的需求的能力,通过鉴赏美术作品,可以通过图像识图、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及文化理解来提高学生自身的素养,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比如,在课堂上讲授一个命题,要求学生创作,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答案和结果,而是应该提供一些资料和线索,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空间,让学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随着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必然发生着改变,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开始在高中美术课堂上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
  (二)创新书法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文化中,进一步完善写字教学法。把书法课分为技能指导课、临摹指导课、集字练习课、评价交流课、文化欣赏课、书法实践课六种类型;把每堂课分为激情导学、指导读帖、寻找规律、重点示范、练习反馈、评改促进六个环节;把书法课堂与趣味活动、网络媒介、书法审美、传统文化、意志锤炼、人格修炼六方面相结终。开展书法活动课程,举行“书法节”活动,开展“讲、赛、展、赏”等形式多样的书法活动;常态开展书法临摹与创作比赛、书法名作鉴赏、师生优秀书法作品展、编辑学生优秀作品集等活动。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学生书法大赛,举行“迎新年,送春联”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书法活动。
  (三)美育的现代意义——培育生活的艺术家
  “美育”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的意义应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赋予其新的意义。早在公元前5世纪,当人类刚刚迈入农耕社会之时,我们的古代圣贤就提出了“艺术教育”的问题。古希腊著名哲人柏拉图提出以音乐教育培养“城邦保卫者”,向我国的孔子也提出“诗教”、“乐教”的问题。
  美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实现新世纪人类和谐发展的美好理想。和谐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之路,是有史以来人类之所以追求的美好理想。所谓“生活的艺术家”是相对专业艺术家而言,他不是以艺术作为自己的职业,但却以艺术的、审美的态度去待生活、社会和人生。具体可表现为健康的审美观与较强的审美力、创美力。
  四、解读美术核心素养的内涵,运用在美术课堂的表现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经过周密思考、细致研讨和不断调整,提炼出美术学科的五个学科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图像识读
  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例如:《西方现代艺术》一课,可以利用中国绘画和西方给画中不同的意象表达形式,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意象作品的中艺术家“主观性”。另外、教学课件采用图片与视频结合的方式,从导入到讲授新课逐步向学生展开意象艺术,环环相扣,由线入深地分析了意象艺术,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充分体观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改理念。
  (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美术表现
  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例如:《淳朴之情——民间美术》一课,以游戏、互动、展示等方式与课件结合在一起,很好地融入课堂,巧妙地解决了课程的重难点,在这种互动游戏中,提高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白板与课程实现了很好的互融。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中学”、“做中学”正是这节课的特点,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动画导入,有亲和力的语言引导,贴近学生生活的表现题材,简易有趣的白板操作,都可以使原本“深入”的教学内容“浅出”,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新奇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审美判断
  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例如:《雕塑的美感》这一课是突出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趣味性,注重感知、体验、理解、拓展思维。通过图解、模仿、体验去感受维纳斯雕塑的美,并融入情境之中;通过“挪用”、“借鉴”、“创新”去突破维纳斯、掷铁饼者雕塑的美,创造出一个崭新的维纳斯,最终实现通过培养创意表达,绘画实践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兴趣的教学目标,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创意实践
  创意实践指在美术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运用创意思维和创造方法。例如《陶艺制作》,在指导学生完成泥板的再创造,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工具介绍和示范一下肌理的处理,同时在展示作品时,可以展示几款不同肌理泥板制作的作品,引导学生的想象、创作和处理;学生作品形式单一的情况,可以在教师示范制作一个以后,可以多展示一、两件如浮雕形式等其他形式完成的陶艺作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陶泥媒介,表现自己的设计思路。
  (五)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例如《策划一次校园科技艺术活动》,使学生围绕“策划”一课,把课本之前所学内容联系在设计一次实际的校园活动,设计活动的标志,设计科技艺术活动的招贴画、吉祥物设计制作、彩旗、请柬、小礼品、校园活动展示平面图、活动场景效果图等。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能融会贯通的运用美术知识与技能,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课程给学校带来的文化变革与创新,让学生在做中学习,乐中探究,研中创造,提升学生科学领域内的核心素养,为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文理兼长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在未来将呈现出多元而精彩纷呈的发展路径、发展力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将使中国精神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教育名片,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因教育作为文化的整体存在,而充满时代魅力与文化风采!
  参考文献:
  [1]《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研究》,邵朝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刘建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文化创新:学校课程变革的力量》倪娟,南京大学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24/9/12 10:53:44
  • 【点击频次】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