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一例恐怖性神经症的案例分析

 

【作者】 李 金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是一例男高中生因校园欺凌,而表现害怕、紧张、恐惧,并出现回避班级、社交场所等症状的心理咨询案例。通过收集整理求助者生物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相关资料,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鉴别诊断,结合 SCL-90、SAS、SDS的测验结果,诊断为恐惧性神经症。采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和求助者中心疗法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帮助其认识、修正错误观念,矫正不良行为,根据求助者自我评估、咨询师评定、心理测验结果证明本咨询为有效咨询。
  关键词:恐惧性神经症;认知疗法;系统脱敏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王某,男,汉族,17岁,某高二普通班学生,住校生,自小为留守儿童。因与同班同学发生冲突后,害怕该生报复而紧张恐惧,并回避接触这名同学,发展到不敢进入班级、不敢一个人去操场、厕所等场所,不能控制恐惧主动前来求助。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自小为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由祖辈抚养成长。初中时,在某农村中学寄宿,初二时受校园欺凌;高中时,考入市某所寄宿式中学就读。
  3.精神状态:外部形象尚可,衣着整洁,意识清醒,但头发凌乱、面容憔悴,紧张焦虑不安。
  4.身体状况:自幼身体健康,无严重病史或遗传病因,正规医院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但常因为一些生活“小事”焦虑、恐惧、失眠,近一年多来特别严重。
  5.社会功能:上课时因焦虑、恐惧而不能集中注意力,成绩急剧下降;晚自习放学后,不能摆脱恐惧迟迟才能入睡,醒来很疲惫;和舍友关系一般,只有自己一个人待在宿舍或者独处时才觉得放松,但同时又害怕别人来揍自己,害怕进班等,打算休学。
  二、主诉及个人陈述
  1.主诉:因校园欺凌而紧张恐惧不能控制,成绩下降近半年而求助。
  2.个人陈述:初二时,我因和班级某位同学发生矛盾,被对方纠集一部分同学在校外围殴、辱骂。当时,我非常害怕、不敢反抗,事后并未告诉老师、家长。后来,我就逐渐忘记了。
  进入高中后,我一直和班级同学相处还可以,学习也非常认真,成绩一直排在班级前几,比较自信。但在高二第一学期时,我在晚报时间和班级某位男生因琐事发生了口角争执,对方就辱骂了我一句。当时班级有很多同学,我就碍于面子,于是就言语反击:骂了回去。我们两个人越骂越凶,就要打架,但是被其他同学拦开了。事后,这位同学扬言找人揍我;我也没有敢把这件事告诉班主任处理。
  事后我回想起这件事,非常的害怕,脑子里不断回想起初二时候被别人欺凌的场景,生怕他找人打我。我不敢单独一个人去操场、厕所,怕他安排的人在那里等着打我。在班里,我看到这个同学的蔑视的眼神,轻虐地语气,挑衅的动作都使我恐慌。后来, 每当我想到这件事就会出现心悸、紧张、身体发抖的心理、生理症状;再后来,恐怖的情绪经常出现,并出现这些心理生理症状。虽然明知道恐惧没有必要,但是就是不能控制。
  这种恐怖的想法严重影响我上课,我害怕看到这个同学,不敢进班,不敢一个人去厕所操场,只有自己一个人待在宿舍或者独处时才觉得放松,但同时又害怕别人突然冲出来来揍揍我。这种恐惧性情绪就快把我毁了,我现在痛苦极了,希望你一定帮帮我。
  三、评估与诊断
  1、诊断:恐怖性神经症
  诊断依据:
  (1)依据郭念锋教授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表现为事出有因,对自己症状有很好的自知力,并因内心冲突感到痛苦,主动求助;心理活动具有内在协调性;人格相对稳定;可排除精神病性疾病。
  (2)该求助者出现恐怖症状为8个月左右,精神痛苦自己不能摆脱,需要向咨询师寻求帮助,而且求助者的学习效率和人际关系等社会功能明显受损,因此,依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评分如下:
  病程:8个月(6-12月中程),记2分;
  精神痛苦程度:自己无法摆脱,需别人帮助才可摆脱(中度),记2分;
  社会功能: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并出现回避行为(中度),记2分;
  总计:6分,诊断为神经症。
  (3)求助者以恐怖为主的临床症状,恐怖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发作时伴有胸闷、心悸、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尽量回避与这位同学接触,可见对恐怖场景有回避行为,求助者明知恐怖过分,不合理且不必要,但自己无法控制,结合 SCL- 90 的结果,可诊断为:恐怖性神经症。 
  2、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的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疾病。
  (2)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症与恐怖症都是以焦虑为核心,但两者有较大差异。焦虑症产生的焦虑是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表现为典型地漂浮感,无名感;而形成恐怖症的焦虑是由特定物体或处境引起的,为了减轻焦虑有回避行为。
  故可排除焦虑症。
  (3)与抑郁症相鉴别:求助者虽然有情绪低落,但不是主要症状,无明显兴趣缺乏,没有自杀意念,自罪自责等症状,故可排除抑郁症。
  (4)与躯体疾病相鉴别:到医院检查,无器质性疾病,故可排除躯体疾病。
  四、病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1)求助者,男,17岁,正值青春期,属心理问题多发时期。
  (2)经医院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2、社会原因
  (1)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求助者在初二、高二受到校园欺凌,是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2)缺乏有效地社会支持系统:求助者为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关爱,缺乏安全感且自卑;同时,缺少朋友帮助;班主任及教师未及时关注、帮助求助者,给予正确的指导。
  3、心理原因
  (1)错误认知:“告诉”班主任、家长是无能的表现;自我是无能无助的;
  (2)持久地负性情绪记忆:“校园欺凌”的情结一直困扰着自己; 
  (3)个性因素:求助者性格内向、敏感、自卑、偏执;
  (4)缺乏社交技巧:缺乏解决 “校园欺凌”的技巧。
  五、制定咨询方案
  1、认知行为疗法
  本案例主要采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及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主要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咨询方法。
  2、系统脱敏法
  其基本原理是用放松对抗焦虑:即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反复暴露,同时以全身放松予以拮抗,从而使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基本过程是:1、让求助者掌握全身放松技巧;2、把引起焦虑的情境划分等级;3、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4、经过重复练习,使求助者逐渐从过去引起焦虑的情境中脱敏。
  3、求助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能力,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咨询师通过帮助求助者价值去条件化,使自我恢复成真正自我的过程:协助求助者成为一个“充分发挥机能的人”。
  六、咨询效果的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经过系列的心理咨询,求助者解决了对“某同学”的恐惧,能够正常学习生活。虽然“校园欺凌”仍让自己难过,但求助者不再害怕遇到“某同学”,不再对可能会出现“校园欺凌”的场所恐惧。求助者同时意识到到自己性格中的不足(自卑、软弱等),但会在生活中尽量克服。
  2、家属及周围人的评价:
  母亲:平时会主动跟母亲打电话聊聊学习、生活。
  同学:心情好转,衣着整洁,和同学相处较融洽。
  3、咨询师的评估:经过近4个月的咨询,求助者精神状态逐渐好转,学习有所进步。
  4、量表评估重测 
  SCL-90,虽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仍然超过常模(2分),但焦虑、恐怖和抑郁因子分低于常模(2分),基本回复到正常水平。咨询的具体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
  5、咨询随访
  2个月后随访,求助者报告自己成绩提高,已经能比较自然地和“某同学”相处与人交往,偶尔在厕所里看到“坏学生”时还是会恐惧但是已能学会调节。
  参考文献:
  [1]郭念锋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 二级) [M] .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
  [2]吴守良 .大学生社交恐惧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J]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
  [3]Gerald Corey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第七版[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 【发布时间】2024/9/23 21:16:17
  • 【点击频次】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