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双新”视角:促进思维进阶的数学中考复习课实践研究

 

【作者】 1.殷慧燕 2.李淑杰

【机构】 1.杭州市文溪中学 2.杭州市十五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二次函数”复习课为例

  摘 要:思维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所在,中考复习课是提升、优化思维的重要载体。因此,立足新课标、新中考“双新”视角,通过对一道中考试题的内涵深挖,展开递进式探究,学生在不断的问题解决过程中,重构知识体系,实现思维进阶,促进素养落地,深化育人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进阶;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课程结构应凸显数学自身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新中考要求,严格依据新课标,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促进有效考查学生综合素养。因此,在新课标和新中考(后面简称“双新”)的大背景下,中考复习课须立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选取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经典试题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借助从“一题多解”到“多解归一”,从“一题多变”到“多题归一”,层层递进,达成学生思维能力再进阶、素养目标高发展。
  一、课前环节:依标定题,着力学的设计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尝试从如何用好中考复习课这个支架,展开对其育人价值的探究。
  (一)命题立意,勾出主题线
  《标准(2022版)》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中强调,要以凸显育人导向为原则,充分依托学科知识结构,突出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函数作为整个初中阶段的核心知识与重要的数学模型,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它统领着代数式、方程、不等式,连接起“图形与几何”与“数与代数”。其蕴含的丰富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是培养和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历年中考命题的热点。
  在命题立意、素养导向下,进行有聚焦有主线的专题复习,不仅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方法、经验,提升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也实现数学育人的基本价值。










  函数重要地位,贯穿始终,是学习的一条主线。因此,作为函数中的压轴大戏“二次函数”的复习,应先明确其核心素养,借此勾出专题复习课的一条明暗并行的主题线(图1):明线为理解和应用知识,暗线是指以该板块研究的思想方法及经验统领问题,经深入探究形成问题解决一般路径,指引学生在研究其他数学问题时做到类比迁移、触类旁通。
  (二)分解课标,划出知识网
  《标准(2022版)》在每个领域的课程内容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层面进行呈现。其中学业要求的意义在于明确学段结束时,学习内容与相关核心素养索要达成的程度,即明确学到什么程度。二次函数板块共有四个条目,通过剖析描述不同行为目标(过程目标、结果目标)的动词,体现学生对知识掌握、思考程度的不同要求,是指向不同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从课标的学业要求条目的动词出发,划出基于不同层级水平的知识网(图2)。如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意在获得具体经验即可;会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其要求是理解层次;能画二次函数的图像,即要求学生掌握画图、读图、用图的关键能力,直指“三会”的核心素养。














  (三)深析学情,圈定聚焦点
  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初中阶段所有函数知识,对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于具体情境中结合图象和性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为更精准地了解学生对该板块知识掌握情况,尤其是对基础核心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前让学生完成一组一题多问的梯度自测题(图3)。结果显示,学生利用增减性解决问题能力较薄,由此为切口展开复习探究,确定专题复习学习重难点。













  1.重点:进一步认识二次函数本质特征,加深对其图像、基本性质的理解。能从不同已经条件出发,利用图象及不等式(组)、二次方程进行分析求解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大胆思考、勤于探索的精神,加强学生几何直观和代数推理能力。
  2.难点:对称性、增减性应用是难点,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解决二次函数相关问题存在困难。
  二、课中环节:铺设支架,致力思维进阶
  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结合该学段学生数学学习特点、心理、认知规律,选取典型试题作为支架,逐步做好台阶铺设,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思考探究,使其创新意识、素养能力都有不同程度地发展、提升。
  (一)题意再挖,抓住思维起始点
  不妨以2021年北京市中考26题(图4)为例说明。该题是关于二次函数的综合题,考查二次函数的性质,涉及待定系数法、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作差比较大小等。解题关键是利用数形结合、二次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









  根据前测情况,绝大多数学生可以顺利完成第一问,第二问涉及较多参数,需借助函数对称轴,利用数形结合尝试问题解决。于是选择以低起点的开放式问题引入课堂,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唤醒学生认知。
  支架铺设1:请观察函数图象(图5),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支架铺设2:请添加一个条件,求函数表达式.
  设计说明:学习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思维层与之对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顺序,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性的由浅入深的开放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在看图获得信息,添加一个条件求解析式的探究中,激活思想,构建起清晰的知识网络图。做好底层巩固,让更多学生投入真正的思考中,并从思考上升至思维形成思想,从单一思维走向立体思维,保持思维源头又“活”又“深”。另外,学生在对知识进一步的建构中,找到知识的生长点、应用的关键点,为学习的不断进阶奠定基础。










  (二)探寻本质,直击思维突破点
  支架铺设3:若点(-1,y1),(2,y2),(4,y3)都在抛物线y=x2-2x图象上,请比较y1,y2,y3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设计说明:在前面的支架铺设2中,若添加的条件为二次项系数a=1,易得函数解析式为y=x2-2x,在此基础上延续、提升,演变出下一个问题,这样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前后贯通,体现整体设计,利于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其持有高度的探求欲,思维始终处于极为活跃的状态,助力问题突破。
  学生尝试从各个不同视角思考、分析问题,感悟并提炼函数值大小比较的方法,即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作差比较(数形结合法)、代入求值作差比较(代数法)、函数增减性比较(数形结合法)。学生在经历多种方法选择和比较过程中,获得解题经验,掌握通性通法,在一题多解和多解归一中,让思维向更高层跃迁。
  支架铺设4:若点(m,y1),(m+1,y2),(1,y3)都在抛物线y=x2-2x图象上,请比较y1,y2,y3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进一步追问:由上述问题的解决,你有哪些解题经验?请分享.
  设计说明:由抛物线上三个具体的点的大小比较,到带有字母参数的三个点的大小比较,从特殊到一般的设问,为学生搭起思维的阶梯。如前面环节的思考分析已知(1,y3)为函数最低点,则y3最小。问题转化为先比较y1,y2的大小,学生根据已有的比较函数值大小的经验,自发地、不断地与同学进行有效的对话和协作,步步逼近问题的解决,探得函数本质,获得多元解题策略,深化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顺利突破思维堵点,进而提升素养。
  (三)问题链驱,开拓思维创新点
  支架铺设5:点(1,m)和点(3,n)在抛物线y=x2+bx上.已知点(-1,y1),(2,y2),(4,y3)在该抛物线上.若m<0<n,比较y1,y2,y3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设计说明:变具体的二次函数为带参数的不确定二次函数,将问题一般化,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进行关联,从题干处的已知条件和设问分别进行提问,激活学生思维,加深题意理解,形成解题思路(图6)。考虑参数字母较多,不易确定对称轴的范围,引导学生尝试用代数运算作差的方式解决问题。给足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时间(先尝试自行解决,后小范围同桌或前后桌间进行合作交流)。
  注重问题链式递进,从条件的强化、弱化、特殊化、一般化等方面不断进行变式,驱动学生深入思考探究,更全面地认清问题,体悟问题解决过程,拓宽思维创新点。如把已知条件二次函数解析式一个待定系数变成两个待定系数,再将m<0<n变成mn<0,需要分类讨论即得21年北京中考26题。学生在看清问题本质基础上,解决中考题便如鱼得水,水到渠成(如图7、8)。








  直击中考:点(1,m)和点(3,n)在抛物线y=ax2+bx(a>0)上.已知点(-1,y1),(2,y2),(4,y3)在该抛物线上.若mn<0.比较y1,y2,y3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思路一: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作差比较(数形结合法)










  创新点:根据题干条件,利用不等式(组)的求解、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等方法,通过代数推理得到函数图象对称轴范围。其中详解3利用图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思路二:代入求值作差比较(代数推理法)
  创新点:借助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利用不等式组求解纯代数推理的方式得到函数值大小比较的结果,学生代数推理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提升。
  三、课后环节:反思提高,助力学科育人
  通过课堂实践,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完成知识脉络的梳理建构、多元解题策略的内化,思维从无序到有序,从从散状到聚合,学习从浅到深。对课堂重难点的突破程度、学生思考参与状态、素养能力的提升情况等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进复习课的方向,提高效度。
  (一)结构式梳理知识,揭示本质
  《标准(2022版)》强调,数学学习,要重视知识的生长和延伸,注重形成结构体系。在专题复习中贯穿明暗双线并进的学习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一题多解,对解题不同思路进行提炼、归纳,加深理解其内在联系,梳理成结构网。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地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
  本节课中,以解决比较函数值大小为任务,情境从特殊到更一般不断变化,让学生充分感受核心知识对称轴。课堂的适时追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寻找关联,联想尝试,获得思路,优化解法,总结经验,获得成功。如此循环往复,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有效,培养不畏困难、质疑批判、勇于探索的理性精神。
  (二)曝光式呈现思维,指向能力
  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不断思考,使其思维更具结构性。通过变式对一道题深入挖掘、探究,多角度思考、多解法展示,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对话交流中暴露自己的思维层级、能力。“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不断质疑提问,在思维碰撞和曝光、矛盾冲突中完成知识的升级、思维的进阶,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本节课中,学生在充分挖掘题目条件后,将问题转化为通过数形结合,利用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大小或者直接代入求值作差,进一步比较函数值大小。寻得多种解法后,引导学生加强方法间的关联,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并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最优解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算推理能力、问题转化迁移能力。
  (三)循证式展开评价,发展素养
  数学素养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构成要素。《标准(2022版)》要求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积极应用增值评价,看到学生思维进阶的过程。具体指关注学习过程,加强对话交流,注重操作实践,激励学生学习。通过课堂观察,借助评价工具、展开学生自评、互评,检测素养目标的达成度。
  本节课中,利用前测、课堂观察表(包括对学生课堂参与状态、合作深度、认知表达、交流反思等维度进行立体评价)、课后自评表,让学生思维过程、学习情绪、学习成果都被看到,激励他们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促使知识的生长,能力的提升,素养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功能。
  四、实践感悟
  基于“双新”背景,以一道经典的中考题为支架,围绕“二次函数核心性质”展开中考专题复习课的探究,为解决其他函数问题提供可参考借鉴的思考路径,为代数其他板块问题的研究提供一般方法,也为其他中考专题的有效复习提供蓝本。当然,如何根据学生所处的水平,选取相应知识板块的切入口,一步步做好支架的铺设,促使学生思维进阶?如何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为学生思维进阶注入持续的动力?如何更好地利用循证评价学生的学习,检测学生的素养目标达成情况,及时调控课堂?所有的问题,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科育人,唯有不断实践探索、反思改进,坚持“标”新学习,“题”升能力,“课”守素养,定能使师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愈发靠近教育的美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晓玫.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指南·初中数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11.
  [3]朱月红,万荣庆.理解函数本质渗透函数思想[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5.11.


  • 【发布时间】2024/10/18 14:50:45
  • 【点击频次】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