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体育游戏的作用
【关键词】 ;
【正文】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体育教育淡化了测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着重从学生角度出发,以“个人身体练习”为主要目标,激励学生主动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达到身体、心理的全面健康。在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游戏的位置就更为突出了。
一、体育游戏的作用和意义
在体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体育游戏对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游戏能帮助少年儿童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因为少年儿童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各种社会角色可以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指有效地与他人进行交往活动的能力),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生活。特别是在一些集体游戏中,少年儿童需要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性的动作。这对少年儿童养成集体生活的习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都有显著的作用。
2.少年儿童通过体育游戏使自己的身体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各器官、系统的肌肉得到必要的活动,从而有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能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和劳动中所需要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搬运等实际活动技能,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据报道,以往由竞技体育“唱主角”的上海中小学体育课,如今已经悄悄“变脸”,引入了“滚铁圈”、“斗鸡”等各种弄堂游戏,而且把保龄球、高尔夫球一类休闲活动项目也列入了新体育课的备选内容。上海体育老师发现,弄堂游戏走进体育课后,学生玩一次“滚铁圈”、“斗鸡”,出出汗、练练筋骨,运动量并不比投铅球或跑步少。我认为,从竞技走向游戏,这已成为小学体育教育的趋势。
二、体育游戏的类型和特点
根据游戏的功能,我认为体育游戏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趣味型。这类游戏形式活泼、内容生动有趣,正好迎合了学生求动、求趣、求新的心理特点。我国民间流传的打陀螺、抖空竹、放风筝、捉迷藏、荡秋千等,均属于这一种类。
2.情节型。即将游戏以一定的情节或主题贯穿起来,让学生担任情节或主题中的角色,并随着游戏的情节积极活动、主动思考。如“地道战”、“兔子与乌龟赛跑”、“深山探险”等游戏。
3.竞争型。竞争性是体育游戏的鲜明特点。例如:“迎面接力”、“夺球仗”等游戏,在激烈对抗中,引导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勇敢拼搏,积极争取胜利,从中得到乐趣。群众中广泛开展的踢毽子、跳绳、拔河也属于竞争型游戏。
4.教育型。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游戏中,如通过游戏“美化校园”或“植树小能手”进行环保教育。
5.益智型。通过游戏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建设儿童乐园”、“拼图接力”,等等。
三、游戏改造与创编
游戏的改造与创编是新课程标准对教材开发提出的新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发新的课程内容。游戏的创编与改造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喜好、体能的不同,创编相当水平的游戏。游戏道具和器械应选择比较轻便的、安全的、适合孩子的,如跳绳、毽子、布条、球类、垫子,甚至书包,等等。学生的经验大部分来源于生活,因此游戏要在安全的前提下,符合儿童心理,贴近生活,成为学习任务的有益补充,塑造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
教师在游戏教学中要仔细观察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状态和心理反应,捕捉信息,以便及时改进不足。
四、体育课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体育课游戏方法是指游戏的组织方法,介绍游戏如何进行,如:分组人员安排、距离、完成的时间和次数规定,等等。学生通过游戏方法的介绍,明白活动路线和应注意的问题。
游戏规则是对游戏的具体要求和活动准则。规则既是对学生活动的约束,又是评判的标准,有了规则,游戏的竞争性才得以凸显,游戏的过程才充满乐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游戏规则决定游戏的方法和效果。不同的游戏规则能让同类型的游戏具有不同的方法,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游戏规则的变化能够创编出不同的游戏。
五、小学体育游戏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1.符合学生课堂任务。小学一、二年级水平一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一些小朋友喜闻乐见的跳皮筋、踢毽子等游戏项目,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为目的。小学三、四年级水平二和五、六年级水平三的教学内容可选择一些小球类作为游戏内容,以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和综合活动能力。男孩喜欢那些对抗性比较强的游戏。而女孩肌肉组织比男孩发育差,因此,选择一些带有平衡动作、协调性较强的体育游戏能引起女孩子的兴趣。
2.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游戏内容。在教学中,同一个游戏在不同年级要提出不同的要求。“黄河、长江”这个游戏在小学三年级教材中已经出现,但在高年级也可以进行,该游戏虽然有跑,但主要是练习反应能力,在跑的距离上就要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在低年级根据儿童爱模仿、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应选择一些动作简单易学、运动量小、规则简单的游戏,满足他们的运动需要。在高年级可以选择一些难度和运动量较大,技术性较强,规则较复杂和竞争较激烈的游戏。
3.注意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趣味性是体育游戏的本质特征之一,如果没有趣味性,等于失去了游戏的特性,就不能吸引学生。因此,在游戏选材时应把兴趣作为直接推动主动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使它成为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但不可单纯追求趣味性,而抛弃游戏的思想性和教育功能,应该始终坚持以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为准则,把游戏作为体育教学育人的积极手段,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既自觉地锻炼身体,又从中得到良好品质的教育。如游戏的名称与目的、组织方法与管理、比赛规则与奖励制度等,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不同年龄学生的思想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并将其渗透到整个游戏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自觉主动地参加活动,并从中接受教育,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六、体育游戏介绍
1.织渔网。大家围成一个圆圈,将一团尼龙绳子抛来抛去,每次抛给下一人之前,都必须在自己的手上绕一圈,并且大声叫出下一个人的名字,请他接住绳团。当绳团传给所有人后,也就交叉织成了一个大渔网。这时,邀请一人躺在网中,四臂伸展,挺直腰板,大家把他拉起,摇来晃去,其乐融融,活动也就告一段落。
2.夹运三球。两人为一组。发令后跑到第一站的圆圈内拿起两根竹竿(长二米)的两端,并用竹竿夹住三只足球,然后小心翼翼地跨过橡皮筋网格,横越双独木桥,钻过门洞,绕花盆一周,途中不掉球先到达终点的组为胜。
3.圣斗士大战。发令后,两个相对从相距20米的起点出发,至前面3米的圈内,捡起一根棒顶粘有一个皮球的长棒,将棒底触地,用鼻子顶住皮球,双手扶杆,迅速沿杆旋转十圈。然后,冲到中间的圈中,抢夺充气大棒,先打到对方头部的为胜。
4.三岔口。两人蒙目,腰、踝部系挂响铃,手持充气大棒,发令后摸索前进,根据声音出击,先击到对方身体三下者为胜。
5.摔跤比赛。在地上用垫子铺出一个4×4平方的摔跤场,将两队队员通过抽签编好顺序,进行摔跤比赛。规则是臀部碰地为输,三战二胜制,积分多的队为胜。
6.架桥过河。各小队利用四块长3米、宽30厘米的木板和6只废汽油桶(小学生队员,可将桶对半切开使用,以降低高度)在规定的时间内,架起可移动的桥,通过一条长30米的河流,要求不得失足落水。
一、体育游戏的作用和意义
在体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体育游戏对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游戏能帮助少年儿童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因为少年儿童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各种社会角色可以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指有效地与他人进行交往活动的能力),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生活。特别是在一些集体游戏中,少年儿童需要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性的动作。这对少年儿童养成集体生活的习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都有显著的作用。
2.少年儿童通过体育游戏使自己的身体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各器官、系统的肌肉得到必要的活动,从而有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能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和劳动中所需要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搬运等实际活动技能,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据报道,以往由竞技体育“唱主角”的上海中小学体育课,如今已经悄悄“变脸”,引入了“滚铁圈”、“斗鸡”等各种弄堂游戏,而且把保龄球、高尔夫球一类休闲活动项目也列入了新体育课的备选内容。上海体育老师发现,弄堂游戏走进体育课后,学生玩一次“滚铁圈”、“斗鸡”,出出汗、练练筋骨,运动量并不比投铅球或跑步少。我认为,从竞技走向游戏,这已成为小学体育教育的趋势。
二、体育游戏的类型和特点
根据游戏的功能,我认为体育游戏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趣味型。这类游戏形式活泼、内容生动有趣,正好迎合了学生求动、求趣、求新的心理特点。我国民间流传的打陀螺、抖空竹、放风筝、捉迷藏、荡秋千等,均属于这一种类。
2.情节型。即将游戏以一定的情节或主题贯穿起来,让学生担任情节或主题中的角色,并随着游戏的情节积极活动、主动思考。如“地道战”、“兔子与乌龟赛跑”、“深山探险”等游戏。
3.竞争型。竞争性是体育游戏的鲜明特点。例如:“迎面接力”、“夺球仗”等游戏,在激烈对抗中,引导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勇敢拼搏,积极争取胜利,从中得到乐趣。群众中广泛开展的踢毽子、跳绳、拔河也属于竞争型游戏。
4.教育型。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游戏中,如通过游戏“美化校园”或“植树小能手”进行环保教育。
5.益智型。通过游戏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建设儿童乐园”、“拼图接力”,等等。
三、游戏改造与创编
游戏的改造与创编是新课程标准对教材开发提出的新的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发新的课程内容。游戏的创编与改造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喜好、体能的不同,创编相当水平的游戏。游戏道具和器械应选择比较轻便的、安全的、适合孩子的,如跳绳、毽子、布条、球类、垫子,甚至书包,等等。学生的经验大部分来源于生活,因此游戏要在安全的前提下,符合儿童心理,贴近生活,成为学习任务的有益补充,塑造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
教师在游戏教学中要仔细观察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状态和心理反应,捕捉信息,以便及时改进不足。
四、体育课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体育课游戏方法是指游戏的组织方法,介绍游戏如何进行,如:分组人员安排、距离、完成的时间和次数规定,等等。学生通过游戏方法的介绍,明白活动路线和应注意的问题。
游戏规则是对游戏的具体要求和活动准则。规则既是对学生活动的约束,又是评判的标准,有了规则,游戏的竞争性才得以凸显,游戏的过程才充满乐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游戏规则决定游戏的方法和效果。不同的游戏规则能让同类型的游戏具有不同的方法,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游戏规则的变化能够创编出不同的游戏。
五、小学体育游戏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1.符合学生课堂任务。小学一、二年级水平一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一些小朋友喜闻乐见的跳皮筋、踢毽子等游戏项目,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为目的。小学三、四年级水平二和五、六年级水平三的教学内容可选择一些小球类作为游戏内容,以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和综合活动能力。男孩喜欢那些对抗性比较强的游戏。而女孩肌肉组织比男孩发育差,因此,选择一些带有平衡动作、协调性较强的体育游戏能引起女孩子的兴趣。
2.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游戏内容。在教学中,同一个游戏在不同年级要提出不同的要求。“黄河、长江”这个游戏在小学三年级教材中已经出现,但在高年级也可以进行,该游戏虽然有跑,但主要是练习反应能力,在跑的距离上就要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在低年级根据儿童爱模仿、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应选择一些动作简单易学、运动量小、规则简单的游戏,满足他们的运动需要。在高年级可以选择一些难度和运动量较大,技术性较强,规则较复杂和竞争较激烈的游戏。
3.注意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趣味性是体育游戏的本质特征之一,如果没有趣味性,等于失去了游戏的特性,就不能吸引学生。因此,在游戏选材时应把兴趣作为直接推动主动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使它成为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但不可单纯追求趣味性,而抛弃游戏的思想性和教育功能,应该始终坚持以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为准则,把游戏作为体育教学育人的积极手段,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既自觉地锻炼身体,又从中得到良好品质的教育。如游戏的名称与目的、组织方法与管理、比赛规则与奖励制度等,都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不同年龄学生的思想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并将其渗透到整个游戏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自觉主动地参加活动,并从中接受教育,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六、体育游戏介绍
1.织渔网。大家围成一个圆圈,将一团尼龙绳子抛来抛去,每次抛给下一人之前,都必须在自己的手上绕一圈,并且大声叫出下一个人的名字,请他接住绳团。当绳团传给所有人后,也就交叉织成了一个大渔网。这时,邀请一人躺在网中,四臂伸展,挺直腰板,大家把他拉起,摇来晃去,其乐融融,活动也就告一段落。
2.夹运三球。两人为一组。发令后跑到第一站的圆圈内拿起两根竹竿(长二米)的两端,并用竹竿夹住三只足球,然后小心翼翼地跨过橡皮筋网格,横越双独木桥,钻过门洞,绕花盆一周,途中不掉球先到达终点的组为胜。
3.圣斗士大战。发令后,两个相对从相距20米的起点出发,至前面3米的圈内,捡起一根棒顶粘有一个皮球的长棒,将棒底触地,用鼻子顶住皮球,双手扶杆,迅速沿杆旋转十圈。然后,冲到中间的圈中,抢夺充气大棒,先打到对方头部的为胜。
4.三岔口。两人蒙目,腰、踝部系挂响铃,手持充气大棒,发令后摸索前进,根据声音出击,先击到对方身体三下者为胜。
5.摔跤比赛。在地上用垫子铺出一个4×4平方的摔跤场,将两队队员通过抽签编好顺序,进行摔跤比赛。规则是臀部碰地为输,三战二胜制,积分多的队为胜。
6.架桥过河。各小队利用四块长3米、宽30厘米的木板和6只废汽油桶(小学生队员,可将桶对半切开使用,以降低高度)在规定的时间内,架起可移动的桥,通过一条长30米的河流,要求不得失足落水。
- 【发布时间】2024/10/18 14:51:26
- 【点击频次】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