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实效之我见

 

【作者】 卢思中

【机构】 广东省兴宁市刁坊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教师的释疑解惑,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改革;坚持;相统一
  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
  建设性和批判性都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定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一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创新能力,因为思维能力决定了受教育者的人生方向,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将疑问想法转向不理智行为。
  道德与法治课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传导主流意识形态。比如,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等原则问题上的教学,就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才能达到“一破一立”。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启迪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毫不含糊、旗帜鲜明地准确把握,做好传导,引导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进而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得出建设性的结论。另一方面要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质疑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分裂祖国、腐败、堕落、反人类、反社会的错误的观点和思潮给予坚决、彻底的批判,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文化等由理论自信提升到行动自觉。
  二、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显性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将在教材中与教学目标中被明确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隐性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中没有列入课程计划,却对学生的个性、品德等产生重要影响的全部学校文化要素的总称,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隐藏的部分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情感等产生影响。
  如关于“自觉提高道德水平”的教学,首先通过显性教育方式讲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含义,即公民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则、道德的基本要求和一系列的道德规范;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概括为二十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同时对“二十字”的内涵及其要求做进一步的解释。使学生知道“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公民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产生初步的道德情感认同。然而,在具备道德情感之后,面对诱惑,中学生不一定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仍需要在实锻炼中磨炼其坚定而持久的意志。这就要求教师在显性教育的同时,要善于启动学校的隐性教育力量,组织道德教育活动,在实践中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稳定的道德行为。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校级劳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规范学生在校的日常行为,提高其自律意识,自我规范能力;开展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评选学校道德标兵等。在实践中促使学生自觉反思其道德意志与行为表现,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多样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以“法不可违”的教学为例,必须把法律知识:我国有哪些法律?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有哪几种?违法行为有哪些危害?违法行为要承担什么责任?等的传授和教育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价值性目标的贯彻统一起来。让学生认同遵纪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道理;自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必要;立下守法誓言,争做守法先锋。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提升学生的健全人格
  道德与法治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的特征和思想实际,联系社会形势和现实生活实际,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联系实际来析事论理、事理交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从实际中找到规律,引出观点,明晰理论,提高觉悟。
  比如,在上序言课时,首先告诉学生,学好道德与法治课有助于“升官发财”。此话听起来像是剥削阶级的腐化的人生观,其实不然。这里有一个观念更新的问题,我们所说的“官”,不是赃官、贪官,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和国家的优秀干部;我们所说的“财”,也不是黑财、歪财等非法不义之财,而是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多的财富。当代大学生古宏晨立志为“官”,造福人民,努力学习,潜心钻研,大学期间就有多项发明,其中一项发明成果拍卖200万元,并把它捐给西部母亲水滘工程,解决了一个贫困山村的饮水困难问题,产生了实际的社会经济效,实现了“发财”的愿望。这样把生硬的,甚至学生有抵触的理论用实际事例来论证说明,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密切结合的教学,使同学们茅塞顿开,也激发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科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黄志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56.
  [2]陈宇翔.我们有信心讲好思政课[J].新湘评论,2019年09期
  [3]李小虎;朱珠.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J].青年与社会,2019年16期
  [4]郑向群.办好思政课 铸魂育新人[J].共产党员(河北),2019年12期
  • 【发布时间】2025/1/7 21:34:40
  • 【点击频次】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