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以情境为视角,乡村小学思政教育的探索实践

 

【作者】 葛永浩 王怀军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以情境教育为学校思政教育的主要视角和切入点,从思政场域营造、思政实践基地构建、思政课程路径建设三个方面,对乡村小学思政教育开展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情境视角;思政场域;实践基地;课程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近年来,滨海县正红镇中心小学充分挖掘“五卅烈士顾正红故乡”这一地方红色思政教育资源,融合学校“养正求真、博学笃行”的校训,精心打造“正”精神风貌、“红”人生底色的“正·红”思政育人范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现笔者就以正红镇中心小学为蓝本,以情境为视角,谈谈乡村小学思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一、思政场域情境营造——聚力“一块品牌”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要求:学校校园建筑、设施、布置、景色要安全健康、温馨舒适,使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根据这一要求,正红镇中心小学以“正·红”思政育人品牌为核心,精心打造学校思政育人环境。
  一是打造鲜明的校园思政主题。在学校大环境层面,该校主教学楼楼顶设计了“梦想从读书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醒目标语,中间镶嵌形似“正”的主体校徽;在中心路东侧的红色广场,打造了三面“正·红”文化墙,三个板块分别为“魅力红小、红色家乡、梦想中国”:魅力红小讲述了学校的成长辉煌,红色家乡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家乡的人文底蕴,梦想中国,让孩子们知晓祖国历史的波澜壮阔;在中心路西侧,是六米长的“正·红”文化品牌雕塑;教学楼东墙醒目处写着学校的校训和三风。一系列思政环境的营造,愿景是让“正·红”成为学校的特质形象,成为师生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追求。
  二是打造个性化班级思政园地。在班级思政环境层面,每间教室门口的橱窗里,展示着该班师生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的“红小师说”“红小生语”,以师生自己的言语激励身边人;外墙匾额里,推介的是古今经典诗词;教室里的板报、图书角、墙壁乃至窗台,都力求做到“让每一面墙壁思政,让每一处细节育人”。
  三是打造多维度思政育人载体。从媒体平台层面,每学期初,学校通过展板、视频、宣传画等形式展示上学期学校取得成就、寒暑假优秀学生学习成果、新学期目标愿景;开学后每月开展一次“正·红”好教育系列评选活动,分别从“正·红”好党建、“正·红”好教师、“正·红”好少年、“正·红”好社团、“正·红”好活动等方面进行展示和推介,激发全校师生比学赶超的热情;每逢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学校都适时推出相关主题队会活动并通过学校公众号、广播、彩屏、展板、美篇、微信群等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每天上放学时段,学校彩屏、校园广播系统定时播放红色歌曲、学校育人成效、推介名师育人举措、表彰优秀学生。由此该校倾力建设全方位、可持续、序列化的思政育人环境,让学生举目观瞻先进典型,侧耳可闻先进事迹,时刻都能受到“正·红”思政育人环境的感染和熏陶,把“正·红”学校文化和思政育人品牌润养进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以求达到“雨滋桃李花千树,风举鲲鹏路万程”的育人效果。
  二、实践活动情境构建——打造“三个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社会实践是思政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必要补充,近年来,正红镇中心小学采用多种途径,搭建多种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社会实践中去,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劳动品质、滋养红色传承、培育实践能力和公益精神。目前,该校主要设立了三大思政工作实践基地:
  一是劳动实践基地。在校园内,学校专门划出1500平方米土地作为学生蔬菜瓜果种植基地,让各班学生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劳作,在耕作、施肥、浇水、除草、收割中体验劳动的繁重与艰辛,在播种与收获中感悟劳动的喜悦和自豪,从而培植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锤炼劳动品质。定期开展参观正红镇草柳编织基地劳动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看草柳之编、学草柳之艺、赏草柳之美,体会草柳编织产品给家乡人民带来了富足而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生活。最终达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育人目标。
  二是红色基因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清明节、国庆节和“五卅”运动纪念日前后,该校都会组织党员干部、师生代表、少先大(中)队到顾正红故居、顾正红铜像、地方革命烈士杨孟陶、陈铸等烈士墓前,开展“追寻烈士志,共铸中华魂”祭扫、宣誓等系列活动,开展“讲红色故事,做红色传人”现场竞赛活动。让红色基因铭刻在每一位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的灵魂深处,让“红”成为师生共同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印记。
  三是社会公益活动实践基地。学校与正红镇文明实践馆、獐沟居委会、正红镇养老院、正红镇关工委密切协同,定期开展“正红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美化社区环境公益劳动、“童心送温暖”养老院志愿服务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和“爱心润泽童心,温情传递温暖”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大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公益心和“仁者爱人”的崇高理念。
  三、课程思政情境融合——创设“五种路径”
  一是让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具象化。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该校运用课件、影视作品、文学形象、时间线等多种方式,使历史事件(如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具体化、形象化,使英雄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林则徐、顾正红等)更加鲜活具有感染力。并组织精干团队精心编撰德育校本教材《顾正红烈士光辉事迹选编》《告慰烈士英魂 传承烈士精神》等,这些校本教材导向鲜明、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初步实现了对各个年龄段学生思政教育的全覆盖。
  二是让先进典型、先进事迹情境化。无论是课本中的顾正红、焦裕禄、雷锋等先锋模范人物,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典型(如滨海县三八红旗手系列、滨海县“四有好老师”系列、滨海好人系列等),学校和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注重挖掘他们生活工作的时代背景、现实生活、成长历程等,让学生能身临其境的体会、感悟他们的伟大和崇高之处,教学效果显著而持久。
  三是让教学活动、学习过程体验化。在学校的思政教学全过程中,学校坚决摈弃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满堂灌等教育教学模式,运用小品、课本剧、情景剧、演讲会、研讨会、推介会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去思考、去体验,从而使思政教育、品格提升的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到主动,由自发到自觉,由学习到追随,由习惯养成到品格生成,由外到内、循序渐进地达成思政育人的目标。
  四是让班队、社团活动课程体系化。《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班队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学校思政工作是一个系统的育人工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校采取的是分学科、条块式的授课方式,容易使学生思政过程碎片化、同质化,难以随学生年龄、学段、认知能力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和演进。因此,学校每学期初制定班队和社团活动计划时,首先对照各学段思政育人目标,然后有计划、分步骤地将目标融入到各学段的课程体系和班队、社团活动中去,做到每个年龄段有各自的目标要求、活动范式、效果达成,注重渐进发展、螺旋提升。从一年级的入队仪式、三年级的十岁成长仪式再到六年级的毕业典礼,从每周的升旗仪式到良好习惯的渐进式养成,进行精心规划、分步实施,最终构成学校思政育人的完整体系。这样久久为功,习惯成自然。实践证明,该校班队活动、社团活动体系化形成以后,育人效果更有效、更持久、更深远。
  五是让学科教育、思政资源融通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语文学科,“文以载道”“文道统一 ”是该校对在语文课程中渗透思政育人的总体要求。在提高学生掌握、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结合具体情境,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和道德情操感染。在数学、科学学科,学校将小学数学、科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结合具体的知识点、案例等,深刻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培植科学精神、缜密思维、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英语学科,结合小学英语教材的特点,积极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素材,寓德于教。引导学生与国内自然、历史、人文景观、英雄人物相对照,既培养国际视野,又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植学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的自觉和豪情。在音体美学科,学校深入挖掘歌曲演唱、音乐美术名作欣赏、作品创作过程、音体美素养及技能提升、体育精神锤炼等思政育人元素,创设育人情境,切实把全学科、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融合到细微处。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政教育的目标是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乡村小学而言,思政育人工作要想扎实、持久、活泼、有效,应采取“以情感染人,以境熏陶人”的教育策略,综合运用环境、宣传、活动、实践、学科融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途径,才能让学生在场域中熏陶、在活动中感悟、在教学中体验、在实践中升华,把思政育人的效果烙印到学生的灵魂深处。
  • 【发布时间】2025/1/7 21:34:51
  • 【点击频次】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