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验为学生插上探究的翅膀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素材,让他们通过现象产生思考,通过归纳形成规律,通过动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物理产生科学情感。通过实验激活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掌握探究的方法与程序,在实验中形成探究习惯,提高探究能力。
关键词:实验;学生;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往往借助于实验提供直观具体的现象,从现象出发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形成正确结论,或者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从中获取成功的果实,实验已成为物理教学的必要、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理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用好实验,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见证奇迹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演示实验重在一个“巧”字,通过实验造成悬念、激发欲望、抛砖引玉、展示现象、提示道理,通过实验将学生引入物理思考活动。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开门见山、平铺直叙的方式,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创造,历经峰回路转的探索,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磁现象 磁场》的教学中,我在手中隐藏一个小磁体,用手“遥控”小磁针转动,学生在新奇的实验中感觉到教师的“手”很特殊,再用手“指挥”放有磁体的小车运动,当我伸开手指,条形磁体一下子展示在学生的面前,瞬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磁体上,老师快速以磁体为话题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进入高效学习状态。
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导入实验中,我设置了两个实验:1、将漏斗口向上,在漏斗中放一个乒乓球,让一个学生通过与漏斗相连接的导管向漏斗中吹气,学生都预料乒乓球会被吹走,可无论用多大的力,乒乓球稳如泰山;2、将漏斗口向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在快速吹气过程中提起漏斗,乒乓球被牢牢“吸”在漏斗口上,学生面面相觑:本以为乒乓球会落下,但它却牢牢被吸住了,教师迅速导入“欲知原因如何,一起走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引导学生及时、自觉转入自主学习状态。
二、灵活多变的分组实验,引领学生的探究行动
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在分组实验中走出自卑的阴影,在分组实验中产生创造,在分组实验中交流表达,在分组实验中感受学习主人的快乐与责任。
教师要结合学校和学生家庭的实际,充分准备必须的器材,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动手。
分组实验的方法可以个别独立实验,组内交流现象与成果;也可以分工合作完成,根据实验器材以及实验难度灵活处理;还可以自由支配实验时间,做巩固性分组实验。
在“奥斯特实验”中,我改变以往教师实验的方法,让每名学生准备以下器材:一只干电池、一段导线、一个小铁钉。我又从实验室中取出小磁针,每个人发了一个,然后让学生猜想: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如果有,我们如何检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实验方法,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桌进行交流,学生的活动很积极,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都达到了预期目标。
变阻器的教学一直是电学中的难点,关键在于学生没有掌握电阻丝接入电电路长度变化的识别方法,缺少动态与实物,学生无法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我干脆让学生将变阻器所有接法都试一试,通过观察电流表的示数以及分析电流的路径,采用列表的方法对比,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接线柱“一上一下”的要求、判断滑片移动时电阻线接入长度变化法是观察电阻丝线上使用的接线柱与滑片的距离的变化,通过观察加深直观印象,突破了教学难点。
对于部分难度较大的实验,不局限于一课时完成,可以将实验器材放在教室中,让学生自己灵活安排实验时间,进行再次实验,例如阿基米德原理的研究、液体压强的研究、浮力的研究、电路的串联与并联等。
三、丰富多彩的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活用课外实验,在解决物理探究难题的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社会,升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学过“电能表”后,我发现学生对电能表的有关计算没有掌握,就安排了一个课外实验:测量自己家中所有电灯的总功率,学生从电能表的铭牌含义到计算方法,都积极进行探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再如对声波的概念,学生理解较差,我就安排了《观察烛焰在扬声器前的摇曳》的课外实验,并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因。为了巩固物体的浮沉条件,我安排了《观察鸡蛋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的浮沉》课外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现象,对现象进行再认与再思考,解决了思维认识不足的问题。
探究是物理教学的主旋律,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永恒主题,教师只有不断创新、大胆改革,学生的探究能力才会有更大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提长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能实现。
作者简介:郭世敏,女,中学高级教师,襄阳市物理骨干教师,保康名师,生于1973年12月,现在黄堡镇中心学校任物理教学。
关键词:实验;学生;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往往借助于实验提供直观具体的现象,从现象出发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形成正确结论,或者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从中获取成功的果实,实验已成为物理教学的必要、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理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用好实验,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见证奇迹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演示实验重在一个“巧”字,通过实验造成悬念、激发欲望、抛砖引玉、展示现象、提示道理,通过实验将学生引入物理思考活动。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开门见山、平铺直叙的方式,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创造,历经峰回路转的探索,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磁现象 磁场》的教学中,我在手中隐藏一个小磁体,用手“遥控”小磁针转动,学生在新奇的实验中感觉到教师的“手”很特殊,再用手“指挥”放有磁体的小车运动,当我伸开手指,条形磁体一下子展示在学生的面前,瞬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磁体上,老师快速以磁体为话题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进入高效学习状态。
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导入实验中,我设置了两个实验:1、将漏斗口向上,在漏斗中放一个乒乓球,让一个学生通过与漏斗相连接的导管向漏斗中吹气,学生都预料乒乓球会被吹走,可无论用多大的力,乒乓球稳如泰山;2、将漏斗口向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在快速吹气过程中提起漏斗,乒乓球被牢牢“吸”在漏斗口上,学生面面相觑:本以为乒乓球会落下,但它却牢牢被吸住了,教师迅速导入“欲知原因如何,一起走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引导学生及时、自觉转入自主学习状态。
二、灵活多变的分组实验,引领学生的探究行动
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在分组实验中走出自卑的阴影,在分组实验中产生创造,在分组实验中交流表达,在分组实验中感受学习主人的快乐与责任。
教师要结合学校和学生家庭的实际,充分准备必须的器材,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动手。
分组实验的方法可以个别独立实验,组内交流现象与成果;也可以分工合作完成,根据实验器材以及实验难度灵活处理;还可以自由支配实验时间,做巩固性分组实验。
在“奥斯特实验”中,我改变以往教师实验的方法,让每名学生准备以下器材:一只干电池、一段导线、一个小铁钉。我又从实验室中取出小磁针,每个人发了一个,然后让学生猜想:电流周围是否存在磁场?如果有,我们如何检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实验方法,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桌进行交流,学生的活动很积极,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都达到了预期目标。
变阻器的教学一直是电学中的难点,关键在于学生没有掌握电阻丝接入电电路长度变化的识别方法,缺少动态与实物,学生无法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我干脆让学生将变阻器所有接法都试一试,通过观察电流表的示数以及分析电流的路径,采用列表的方法对比,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接线柱“一上一下”的要求、判断滑片移动时电阻线接入长度变化法是观察电阻丝线上使用的接线柱与滑片的距离的变化,通过观察加深直观印象,突破了教学难点。
对于部分难度较大的实验,不局限于一课时完成,可以将实验器材放在教室中,让学生自己灵活安排实验时间,进行再次实验,例如阿基米德原理的研究、液体压强的研究、浮力的研究、电路的串联与并联等。
三、丰富多彩的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活用课外实验,在解决物理探究难题的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社会,升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学过“电能表”后,我发现学生对电能表的有关计算没有掌握,就安排了一个课外实验:测量自己家中所有电灯的总功率,学生从电能表的铭牌含义到计算方法,都积极进行探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再如对声波的概念,学生理解较差,我就安排了《观察烛焰在扬声器前的摇曳》的课外实验,并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因。为了巩固物体的浮沉条件,我安排了《观察鸡蛋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的浮沉》课外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现象,对现象进行再认与再思考,解决了思维认识不足的问题。
探究是物理教学的主旋律,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永恒主题,教师只有不断创新、大胆改革,学生的探究能力才会有更大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提长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能实现。
作者简介:郭世敏,女,中学高级教师,襄阳市物理骨干教师,保康名师,生于1973年12月,现在黄堡镇中心学校任物理教学。
- 【发布时间】2025/1/7 21:35:20
- 【点击频次】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