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分层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日益进步、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的增长和变化,班级授课制逐步显现出其先天的严重不足。教师在班级授课制(尤其是大班额)下对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欠佳的学生“吃不消”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分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利途径。
关键词:差异性;针对性;科学性;探究能力;分层评价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在一个班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点。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对“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本人有以下的认识。
一、动态分层,尊重差异性原则
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存在个体差异。教师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发展可能性,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相对稳定的若干层次或类型。通常按上、中、下或分为A、B、C、三类。A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语文基础扎实;B类学生语文基础较好,非智力因素差;C类学生语文基础较差,非智力因素也较差。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成功感,对以上的分层应该是动态的,可以定期进行调整。分层后,要建立学生档案,及时做好记录,加强与每位学生的个别交流、沟通,充分运用期望效应,以赏识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赞扬、激励,及时调整学生层次,帮助其成长。
二、分层备课,体现针对性原则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作为语文教师,为了更好地分层施教,因此课前一定要精心备课。“分层教学法”要求教师备课要从学生的角度研究教材,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多种提问方式,启发思维,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注意把握问题的深度、广度、难度和范围,切实设计好“问什么”与“问哪类学生”的问题,体现针对性原则。只有在备课中,有针对不同学生地设计好不同问题,才能在分层施教中更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分层施教,注重教学科学性
课堂教学是分层教学实施的主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对A类学生以“放”为 主,放中有“扶”,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对 B、C类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C类学生达到《课程标准》基本上要求,A类学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注重教学顺序的科学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室中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语言优势,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诱发C类、B类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进行自学,然后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让A类学生在开课时就开始自学新知识,因为他们基础扎实,完全能放开手脚完成任务。
四、分层训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教师需要为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降低作业难度,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C类学生所掌握,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学习任务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还应该为能力超出一般的学生安排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一方面要给他们布置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以便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为他们提供较深的问题和独立探究的任务,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分层次作业练习题,可分为基本题,加深题,拓展题。要求基本题人人都做;加深题为C类学生选答题,B、A类学生必答题;拓展题为B类学生选答题,A类学生必答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通过这样的方法,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少了,甚至没有了,抄作业的现象消失了,勤于思考、独立研究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
五、分层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性
教学评价运用的好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高低,为此,我们要以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为依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要求的教学评价,实现分层评价,注重个性化评价,首先要求在对各层次学生所应达到目标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A、B、C 三类学生给予不同评价:对A类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能力,促发展;对B类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C类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点滴进步,促使其消除自卑,逐步走向成功。当然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获表扬、获奖的机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受到鼓舞和鞭策,从而使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向总目标趋近。此外,对学生评价还可采用发展性评价的方法。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我们不能以近期显性的效果和单一的语文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而更应从态度、情感、知识,能力诸方面,采用书面、口头多种形式进行综合检查,还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阅读量,习作量等进行评价。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有很多优点。分层教学能使更多的学 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分层教学法可以使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环节得到优化,更有针对性,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同时也减轻了学生负担,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从而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王丽丽,论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02):182.
[2]王苏,分层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7):165.
关键词:差异性;针对性;科学性;探究能力;分层评价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在一个班内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点。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对“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本人有以下的认识。
一、动态分层,尊重差异性原则
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存在个体差异。教师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发展可能性,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相对稳定的若干层次或类型。通常按上、中、下或分为A、B、C、三类。A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浓,求知欲望高,语文基础扎实;B类学生语文基础较好,非智力因素差;C类学生语文基础较差,非智力因素也较差。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成功感,对以上的分层应该是动态的,可以定期进行调整。分层后,要建立学生档案,及时做好记录,加强与每位学生的个别交流、沟通,充分运用期望效应,以赏识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赞扬、激励,及时调整学生层次,帮助其成长。
二、分层备课,体现针对性原则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作为语文教师,为了更好地分层施教,因此课前一定要精心备课。“分层教学法”要求教师备课要从学生的角度研究教材,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多种提问方式,启发思维,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注意把握问题的深度、广度、难度和范围,切实设计好“问什么”与“问哪类学生”的问题,体现针对性原则。只有在备课中,有针对不同学生地设计好不同问题,才能在分层施教中更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分层施教,注重教学科学性
课堂教学是分层教学实施的主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对A类学生以“放”为 主,放中有“扶”,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对 B、C类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C类学生达到《课程标准》基本上要求,A类学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注重教学顺序的科学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室中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语言优势,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诱发C类、B类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进行自学,然后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让A类学生在开课时就开始自学新知识,因为他们基础扎实,完全能放开手脚完成任务。
四、分层训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教师需要为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降低作业难度,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C类学生所掌握,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学习任务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还应该为能力超出一般的学生安排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一方面要给他们布置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以便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为他们提供较深的问题和独立探究的任务,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分层次作业练习题,可分为基本题,加深题,拓展题。要求基本题人人都做;加深题为C类学生选答题,B、A类学生必答题;拓展题为B类学生选答题,A类学生必答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通过这样的方法,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少了,甚至没有了,抄作业的现象消失了,勤于思考、独立研究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
五、分层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性
教学评价运用的好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高低,为此,我们要以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为依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要求的教学评价,实现分层评价,注重个性化评价,首先要求在对各层次学生所应达到目标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A、B、C 三类学生给予不同评价:对A类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能力,促发展;对B类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C类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点滴进步,促使其消除自卑,逐步走向成功。当然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获表扬、获奖的机会,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受到鼓舞和鞭策,从而使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向总目标趋近。此外,对学生评价还可采用发展性评价的方法。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我们不能以近期显性的效果和单一的语文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而更应从态度、情感、知识,能力诸方面,采用书面、口头多种形式进行综合检查,还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阅读量,习作量等进行评价。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有很多优点。分层教学能使更多的学 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分层教学法可以使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环节得到优化,更有针对性,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同时也减轻了学生负担,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从而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王丽丽,论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02):182.
[2]王苏,分层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7):165.
- 【发布时间】2025/1/7 21:35:41
- 【点击频次】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