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基于陶行知生活理念的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构建分析

 

【作者】 陈彦吉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育才路校区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学习,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数学知识,更要通过数学生活化课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本文结合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方法,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意见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随着新课改教育要求的不断施行,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的卷面分数成绩,更要求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培育。因此,将陶行知生活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是每一名小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参考前提。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应从生活角度出发,挖掘各项教学资源,将乏味的课本知识与精彩日常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
  (一)生活即教育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是却高于生活。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是教育”思想,是致力于将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之间产生串联,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困难。目前,部分人认为数学知识无用,只需要会简单地计算,便于日常购买活动即可,这种思想对于数学教育而言是极大的误解。数学知识不仅能作用于购买物品,同样还作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二者之间不可分割。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用在建筑架构、统计学可以帮助我们预估事情的概率等。因此,学好数学知识对于确保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助力,将生活融入教育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社会即学校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当中,认为教学活动开展主旨是为学生考试分数服务的,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小学数学的教育范围狭小,无法与生活产生联系。其教育作用仅停留在学校阶段,并未做到以学生为教育核心,实现家家、学校、社会三者共育的效果。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在社会活动中学以致用,解决问题。考试只是检验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程度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全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在课堂上模拟社会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教学做一体化
  所谓教学做一体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并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不仅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防止“高分低能”现象的产生。教师在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深度认知何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进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要做到“授人以渔”,使他们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
  二、小学数学课堂现状
  (一)教学内容枯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其中计算内容较多,又含有大量需要背诵的公式,因此具有一定的枯燥性。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教学创新,导致课堂氛围低沉,教学内容乏味,学生经常因此溜号走神。长此以往,不但会降低学生的分数成绩,还会使他们对数学学科产生厌恶情绪,不利于后续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学习。
  (二)生活化程度较低,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疏于生活化课堂的构建,导致数学知识仅存在于黑板和书本,无法走出课堂走入生活,更无法融入学生思想。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仅仅是因为这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家长的期盼,而非出自自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体会数学知识的美妙乐趣,只能感受到学习压力。该种情况,也导致了许多“高分低能”问题的产生,学生分数成绩优异,但是生活中却缺乏应有的自理能力。
  (三)教师思想守旧,教学目标有待优化
  我国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年龄偏大,该类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大量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但是该类教师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学思想因循守旧,制定教学计划时以提高学生分数成绩为最终目的,忽略了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培育,往往会导致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存在严重的割裂感,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该种教学模式会限制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生活化课堂构建
  1.数学知识生活化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不能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架构,会对未来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的应用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多便利。教师可以将概念属性较强的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相结合,在课堂上播放幻灯片,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以《数一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把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以数字的形式展现在屏幕上,以此加深学生对数量概念的认知。如5个苹果、2只小狗、1张桌子。还可以通过物品拟人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7个葫芦娃娃、6面彩旗妹妹等。通过此类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联想到更多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课程技能生活化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需注意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会更多生活技能,用以解决日常问题。小学阶段的数学技能,多以计算为主。因此,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现更多与计算有关的应用方法,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计算思维。
  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例,教师可以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常见的长方形物品,如电视机、课桌、五星红旗等,以此实现情景化教学,带给学生生活化学习体验。本文以五星红旗为例,教师可以先讲述五星红旗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计算五星红旗的面积。学生掌握具体的计算方法后,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计算地毯、毛巾等常见物品的面积。
  3.数学概念生活化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普遍存在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分离的问题。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应付考试,难以将之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树立优秀的生活化数学概念。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现生活中的各处数学概念,使他们在学中知,知中行,行中练。
  以《小数》一课为例,教师通过多媒体资源,搜集小数在生活中的体现,设计相关课件,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观察小数的应用。比如在商店买橡皮每块橡皮2.5元、天气预报说明天的温度是26.3摄氏度、期末考试成绩为92.5分等。这样一来,能有效消除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使学生从生活中了解正确的小数概念。
  (二)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
  1.生活化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模式是指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带动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融入教师构建的教学场景当中去,领会课本知识。通过创设生活化情景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爱上数学学科。
  以《货币的认识》一课为例,人民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使用物品,几乎所有学生都跟随家长一起购买过商品,因此十分熟悉。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熟悉感,创建相关的情景教学。首先,让学生准备几张白纸,裁剪成同等大小,然后用铅笔在上面标注上金额,建议金额不要过大,1元、5元、10元即可,然后再找一些学习用具作为商品,如橡皮、直尺、作业本。让两名学生上台来进行角色扮演,一人饰购买者,一人饰售货员,模拟交易。这样不仅能够更直观地展现货币的交换过程,还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2.生活化游戏教学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生因年龄较小,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新鲜事物,热衷于玩耍。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建立生活化游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更多数学知识。这样一来,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会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便于教师后续其他内容的教学。
  比如经典的“叫七”游戏,教师可以带领全班学生一同参与到游戏当中,从第一名学生开始报数,当遇到7、个位数为7,或者7的倍数时,该名学生应该拍手喊“过”,如果答错则要接受小小的处罚。该种教学游戏,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并加强对倍数知识的掌握。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的生活应用,如一斤草莓7元,妈妈买了14元的草莓,那么是几斤草莓呢?
  3.生活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传统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通常以分数成绩为参考,这样的评价内容并不客观,还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广大教师要积极丰富评价用语,结合日常生活,对学生的综合发展进行评价。
  比如在《分类与整理》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杂乱的物品,带领学生对其进行整理。在整理结束后,教师应对每一位同学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比如某某同学整理的速度非常快、某某同学整理的物品摆放非常整齐、某某某同学整理的思路值得大家学习等。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也应采取激励性语言让他们再接再厉,争取在下次教学活动中表现得更加出色。
  (三)设计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
  1.课堂实践活动
  南宋诗人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也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学理念的核心内容。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开展更多与实践有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动手创造。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深刻掌握所学知识。
  以《平移、旋转、轴对称》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两个相同的橡皮和一根铅笔。首先,将一块橡皮原封不动地拿起,放到铅笔的另一边;然后再改变橡皮的朝向;最后引导他们将两块橡皮分别摆放于铅笔的左右两侧,形成对称关系。在此过程中,分别向学生讲述平移、旋转、轴对称的概念。等到学生初步掌握知识后,让学生完成两块橡皮同时向左平移五厘米的实践操作。
  2.户外实践活动
  数学知识的教授不仅局限于课堂,同时也可以拓展到户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才是学习,离开课堂,到户外去,是无法进行教学的。还有部分教师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愿到户外进行教学。该种教学思想极大限度地限制了数学知识的实践作用。因此,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与时俱进,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更多的户外实践活动。
  以《确定位置》一课为例,辨别方向是人们成长过程中应必备的技能之一,仅在教室中学习并不能完全掌握相关知识,因此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操场上进行实践教学。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辨别方向,比如上午的太阳在东边,下午的太阳到西边。在学生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知识后,可以利用校园建筑对学生进行检测:教学楼在操场的哪个方向?食堂在体育馆的哪个方向?以此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提高重视程度,积极挖掘日常生活与课堂教学的共通资源,并结合学生心理状态,创设精彩有趣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知,知中行,行中练,从而为他们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建美,郭华,王尔新.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问题的巧妙设置——以“生活中的轴对称”的教学为例 [J]. 新课程, 2024, (02): 73-75.
  [2]陈逸娟. 以“动”促学课堂模式的建构实践——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为例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3, 24 (12): 90-92.
  [3]张健. 基于生活化思维锻造的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构建案例分析——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心对称”为例 [J]. 新课程, 2023, (25): 94-96.
  [4]汪杨,徐文彬.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设计——以第三学段“校园平面图”主题活动为例[J]. 生活教育, 2023, (09): 102-108.
  [5]朱志坚,吴卓婷. 聚焦课堂教学,培养核心素养——谈谈如何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三会四基四能” [J]. 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 2023, (14): 7-9.
  [6]沃先桃,陶世东. 探索学科融合,提高生活数学课堂教学成效——以生活数学新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圆形》教学为例 [J]. 现代特殊教育, 2023, (07): 30-32.
  [7]李雅云.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在初中数学单元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平行四边形的单元教学”为例 [J]. 生活教育, 2023, (01): 100-103.
  [8]杨东梅,张曙婷. 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小学数学策略教学优化研究——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为例 [J]. 数学教学通讯, 2022, (13): 20-22. 

  • 【发布时间】2025/1/7 21:38:43
  • 【点击频次】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