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初中历史作业布置现状的分析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农村地区初中历史作业布置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收集了丰富的数据资料。研究发现,农村地区初中历史作业布置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分层作业落实不足、作业量不合理以及评价方式不科学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以期提高农村地区初中历史作业的质量,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作业布置现状;问题;改进策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农村初中历史作业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学生学习成果反馈的重要途径。然而,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初中历史教学在诸多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作业布置的现状也亟待关注和改善。深入了解农村地区初中历史作业布置的实际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对于提高农村历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卷访谈课堂察,多法并驱探真谛
(一)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针对农村地区初中学生和历史教师的问卷。学生问卷主要涉及作业的形式、内容、难度、完成时间、对作业的态度等方面;教师问卷则围绕作业布置的目的、依据、形式选择、分层情况、评价方式等展开。在多所农村初中学校随机抽取了300名学生和50名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学生问卷280份,有效教师问卷45份。
(二)教师访谈法
选取了10名具有不同教龄和教学经验的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对作业布置的看法、在作业布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作业效果的评估以及对改进作业布置的建议等。通过促膝交流,有效获得了教师对于作业布置的真实想法和实践经验。
(三)课堂观察法
深入农村初中历史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对作业的布置环节,包括作业的讲解、与学生的互动等。同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作业布置的反应,掌握相关信息,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作业布置在实际教学情境中的实施状况。
二、乡校史业寻幽径,现状纷繁待析明
(一)作业形式单一
1.书面作业为主:调查显示,超过80%的历史作业为书面作业,主要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传统题型。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侧重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简单再现,缺乏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缺乏多样化作业形式:很少有教师布置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手抄报、历史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仅有不到10%的教师偶尔会布置历史手抄报作业,但也多是在特定节日或学校活动时,并非常态化的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形式的缺乏,使得学生对历史作业的兴趣不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作业内容缺乏针对性
1.与教材紧密捆绑:大部分历史作业内容直接来源于教材课后习题或配套练习册,缺乏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进行的二次加工。教师往往没有对作业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导致作业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大相径庭。
2.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欠缺:农村地区初中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教师在作业布置时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作业。优秀生觉得作业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其学习需求,而差生则因作业难度过大而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抄袭作业。这种缺乏针对性的作业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分层作业落实不足
1.分层意识淡薄:在接受访谈的教师中,仅有30%的教师表示有过分层作业的想法,但真正将分层作业落实到日常教学中的教师不足10%。大部分教师认为分层作业实施起来难度较大,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进行差异化指导和评价,因此不愿意尝试。
2.分层标准不科学:即使是尝试进行分层作业的教师,在分层标准的制定上也存在不科学的问题。部分教师仅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层,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等因素。这种单一的分层标准容易导致分层不准确,影响分层作业的效果。
(四)作业量不合理
1.作业量过多:超过60%的学生表示历史作业量较多,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往往布置大量的书面作业,导致学生陷入“题海战术”。
2.作业量缺乏弹性:作业量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无论是简单的历史知识还是复杂的历史事件,作业量都相差无几。在复习阶段和新授课阶段,作业量也没有明显的区别。这种缺乏弹性的作业量安排,无法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
(五)评价方式不科学
1.以结果评价为主:目前,农村地区初中历史作业的评价主要以学生完成作业的结果是否正确为依据,注重对答案的对错判断,而忽视了对学生完成作业过程的评价。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通常只是简单地打“√”或“×”,给出一个分数,很少对学生的解题思路、答题方法和学习态度等进行指导。
2.评价主体单一:作业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很少参与到作业评价中来。缺乏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环节,使得学生无法从多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单一的评价主体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影响了评价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村校史业求变革,分层施策绽光芒
(一)丰富作业形式
1.增加实践类作业:教师可以布置历史实地考察作业,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古迹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氛围,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直观认识。
2.引入探究性作业: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历史作业,如让学生探究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或不同观点的争议等。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
3.鼓励创意类作业:布置历史手抄报、历史漫画、历史小视频制作等创意类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兴趣,选择合适的主题进行创作。
(二)重视作业内容的针对性
1.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作业:教师在布置作业前,要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本节课或本单元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学科素养。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课后习题和练习册题目进行筛选和整合,补充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内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如差生、中等生和优秀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和要求的作业。差生作业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中等生作业在基础层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知识的应用和综合分析的题目;优秀生作业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题目难度较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例如,在学习完“美国独立战争”后,差生作业可以是让学生梳理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中等生作业可以是分析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优秀生作业可以是探讨美国独立战争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并与其他国家的独立运动进行比较。
(三)科学落实分层作业
1.树立正确的分层作业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分层作业对于满足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克服实施分层作业的困难和畏难情绪。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培训、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分层作业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教师实施分层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制定科学合理的分层标准:分层标准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潜力等因素。可以通过课堂表现观察、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然后再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注重分层教学的随机应变,见机行事。
3.加强对分层作业的指导和评价:教师在学生完成分层作业的过程中,要给予不同层次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差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中等生,要引导他们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对于优秀生,要鼓励他们进行深入探究和创新思维。在评价分层作业时,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关注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发展。
(四)合理控制作业量
1.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调整作业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作业量。对于简单的历史知识,作业量可以适当减少;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或重点内容,作业量可以适当增加,但要避免过度布置。在新授课阶段,作业量应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为主,不宜过多;在复习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复习情况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增加作业量。
2.设置弹性作业: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设置弹性作业。
(五)完善作业评价方式
1.注重过程性评价:在作业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评语的方式,对学生的解题思路、答题方法、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和反馈。例如,对于学生在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的答题思路,教师可以给予肯定或提出改进建议;对于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态度,要及时进行表扬。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作业中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和遇到的问题,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丰富评价主体: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机制,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价中来。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调整学习策略。
总之,农村地区初中历史作业布置现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发展。我们要实现教学双赢,减负增效,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只有通过丰富作业形式、重视作业内容针对性、科学落实分层作业、合理控制作业量以及完善作业评价方式等策略的实施,才能有效改进农村地区初中历史作业布置的现状,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明发.初中历史作业布置的原则及策略[J].成才之路,2023(18);
[2]武装.初中历史作业设置现状研究[J].科学咨询,2022(16)。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作业布置现状;问题;改进策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农村初中历史作业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学生学习成果反馈的重要途径。然而,相较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初中历史教学在诸多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作业布置的现状也亟待关注和改善。深入了解农村地区初中历史作业布置的实际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对于提高农村历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卷访谈课堂察,多法并驱探真谛
(一)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针对农村地区初中学生和历史教师的问卷。学生问卷主要涉及作业的形式、内容、难度、完成时间、对作业的态度等方面;教师问卷则围绕作业布置的目的、依据、形式选择、分层情况、评价方式等展开。在多所农村初中学校随机抽取了300名学生和50名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学生问卷280份,有效教师问卷45份。
(二)教师访谈法
选取了10名具有不同教龄和教学经验的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对作业布置的看法、在作业布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作业效果的评估以及对改进作业布置的建议等。通过促膝交流,有效获得了教师对于作业布置的真实想法和实践经验。
(三)课堂观察法
深入农村初中历史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对作业的布置环节,包括作业的讲解、与学生的互动等。同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作业布置的反应,掌握相关信息,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作业布置在实际教学情境中的实施状况。
二、乡校史业寻幽径,现状纷繁待析明
(一)作业形式单一
1.书面作业为主:调查显示,超过80%的历史作业为书面作业,主要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传统题型。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侧重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简单再现,缺乏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缺乏多样化作业形式:很少有教师布置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手抄报、历史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仅有不到10%的教师偶尔会布置历史手抄报作业,但也多是在特定节日或学校活动时,并非常态化的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形式的缺乏,使得学生对历史作业的兴趣不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作业内容缺乏针对性
1.与教材紧密捆绑:大部分历史作业内容直接来源于教材课后习题或配套练习册,缺乏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进行的二次加工。教师往往没有对作业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导致作业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大相径庭。
2.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欠缺:农村地区初中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教师在作业布置时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作业。优秀生觉得作业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其学习需求,而差生则因作业难度过大而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抄袭作业。这种缺乏针对性的作业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分层作业落实不足
1.分层意识淡薄:在接受访谈的教师中,仅有30%的教师表示有过分层作业的想法,但真正将分层作业落实到日常教学中的教师不足10%。大部分教师认为分层作业实施起来难度较大,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进行差异化指导和评价,因此不愿意尝试。
2.分层标准不科学:即使是尝试进行分层作业的教师,在分层标准的制定上也存在不科学的问题。部分教师仅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层,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等因素。这种单一的分层标准容易导致分层不准确,影响分层作业的效果。
(四)作业量不合理
1.作业量过多:超过60%的学生表示历史作业量较多,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往往布置大量的书面作业,导致学生陷入“题海战术”。
2.作业量缺乏弹性:作业量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无论是简单的历史知识还是复杂的历史事件,作业量都相差无几。在复习阶段和新授课阶段,作业量也没有明显的区别。这种缺乏弹性的作业量安排,无法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
(五)评价方式不科学
1.以结果评价为主:目前,农村地区初中历史作业的评价主要以学生完成作业的结果是否正确为依据,注重对答案的对错判断,而忽视了对学生完成作业过程的评价。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通常只是简单地打“√”或“×”,给出一个分数,很少对学生的解题思路、答题方法和学习态度等进行指导。
2.评价主体单一:作业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很少参与到作业评价中来。缺乏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环节,使得学生无法从多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单一的评价主体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影响了评价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村校史业求变革,分层施策绽光芒
(一)丰富作业形式
1.增加实践类作业:教师可以布置历史实地考察作业,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古迹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氛围,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直观认识。
2.引入探究性作业: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历史作业,如让学生探究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或不同观点的争议等。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
3.鼓励创意类作业:布置历史手抄报、历史漫画、历史小视频制作等创意类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兴趣,选择合适的主题进行创作。
(二)重视作业内容的针对性
1.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作业:教师在布置作业前,要深入研究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本节课或本单元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学科素养。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课后习题和练习册题目进行筛选和整合,补充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内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如差生、中等生和优秀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和要求的作业。差生作业主要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中等生作业在基础层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知识的应用和综合分析的题目;优秀生作业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题目难度较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例如,在学习完“美国独立战争”后,差生作业可以是让学生梳理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中等生作业可以是分析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优秀生作业可以是探讨美国独立战争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并与其他国家的独立运动进行比较。
(三)科学落实分层作业
1.树立正确的分层作业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分层作业对于满足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克服实施分层作业的困难和畏难情绪。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培训、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分层作业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教师实施分层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制定科学合理的分层标准:分层标准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潜力等因素。可以通过课堂表现观察、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然后再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注重分层教学的随机应变,见机行事。
3.加强对分层作业的指导和评价:教师在学生完成分层作业的过程中,要给予不同层次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差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中等生,要引导他们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对于优秀生,要鼓励他们进行深入探究和创新思维。在评价分层作业时,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关注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发展。
(四)合理控制作业量
1.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调整作业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作业量。对于简单的历史知识,作业量可以适当减少;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或重点内容,作业量可以适当增加,但要避免过度布置。在新授课阶段,作业量应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为主,不宜过多;在复习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复习情况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增加作业量。
2.设置弹性作业: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设置弹性作业。
(五)完善作业评价方式
1.注重过程性评价:在作业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评语的方式,对学生的解题思路、答题方法、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和反馈。例如,对于学生在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的答题思路,教师可以给予肯定或提出改进建议;对于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态度,要及时进行表扬。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作业中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和遇到的问题,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丰富评价主体: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机制,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价中来。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调整学习策略。
总之,农村地区初中历史作业布置现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发展。我们要实现教学双赢,减负增效,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只有通过丰富作业形式、重视作业内容针对性、科学落实分层作业、合理控制作业量以及完善作业评价方式等策略的实施,才能有效改进农村地区初中历史作业布置的现状,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明发.初中历史作业布置的原则及策略[J].成才之路,2023(18);
[2]武装.初中历史作业设置现状研究[J].科学咨询,2022(16)。
- 【发布时间】2025/4/13 19:12:12
- 【点击频次】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