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成就美好人生
——运用“对分课堂”有感
参加工作十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是不愿意主动举手发言。家长和老师对于这种现象都习以为常,觉得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大家都不想当那个逼迫孩子的坏人,就让他自由发展吧,顺其自然。直到有一天,家长会突然发现,站在他们面前的这个孩子变得陌生了:沉默寡言,做事畏缩,他们之间除了一日三餐以及学习,再无别的话题可聊。这时家长就会非常着急。他们为什么不爱表达了?为什么上课不爱回答问题了?原因是他们害怕同学笑话。缺乏自信,表现自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不引起重视的话,对孩子以后的人生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现在我任教六年级语文,我一直想改变孩子们这种习惯,但无论我在讲台上如何引导,举手的总是那几名学生,而且科科都是那几名学生举手,直到我遇到了对分课堂,终于让我的课堂活跃起来。在我们班有个小房同学,他是“对分课堂”的最大受益者,上学期在学校领导的要求下我运用对分课堂上过几次课,后来,因为讨论过程中有两组学生聊天我又放弃了使用对分课堂,再次使用这种教学模式不是在领导的要求下,而是在我们班的小房同学要求下,记得有一天语文课下课后,小房离我很远,他叫住我说:“老师,怎么不用你上段时间那种方法教我们了?”我说:“对分课堂吗?”他骄傲的说:“对啊!老师,你没发现我进步了吗?我开始回答问题了,以前我语文成绩很差,我连拼音都不认识,我不爱学语文,老师讲课我跟不上,我也不爱听,更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但你运用了那种讲课方式我开始自信起来了,在小组中我先说我的想法,然后他们再说,我听后发现原来他们说的我确实没有考虑到,没有分析到,我把他们说的都记下来了,慢慢的我也喜欢上了语文,喜欢上了您的课。”听完他的话我才想起来,这个孩子我在接手时确实是在50分左右晃,现在能考到79分了,确实进步不少。小房同学只是我们班的一个点,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孩子们在课堂上充分内化后,积极讨论,师生对话时一个个都是自信满满,即使是站起来提出疑问的学生也是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因为他站起来是小组的发言人,是要解决大家的疑问。
“对分课堂”是一种有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通过将《语文课程标准》融入对分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对分课堂的核心在于“精讲”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进行精讲,突出重点和难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最后通过答疑和评价环节巩固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高度一致?。
“对分课堂”精讲部分体现了“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目标不应太多、补充不应太多、老师说的不应太多,删去非重点的要素,删去与教学目标关联不紧密的内容,以简驭繁,在课堂上反复、递进式训练一两个核心知识,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否则胡子眉毛一把抓,就很可能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看似是面面俱到,而学生却学得是一地鸡毛,看似是什么都给学生教了,而学生则是什么都没有学会。
“对分课堂”非常注重留白。留白,从阅读角度看,有助于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体会文本召唤结构背后的深层意蕴;从表达角度看,有助于学生揣摩行文节奏,优化谋篇布局能力,提升文字运用的艺术表现力。要在纷纭杂沓的语言现象中,分析、判断、比较、选择具有较高价值的语感图式,势必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和语感品质。
一个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一定是学生静思有悟的课堂。它要求学生在接收知识的同时,能够暂时放慢脚步,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地思考。这种沉思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经常听到经验丰富的老师说:“在课堂的关键处要停一下。”在提出来一个清晰的、指向明确的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充足的思考时间,老师耐心等待,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学生回答问题展现自己的思考过程的时候,老师才能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堵点和难点,并相应地指点迷津。而不能提问声刚刚落下,便让学生回答问题。
好的文章一定会在结尾处“留白”,使得余音绕梁,三日未绝,如此才会让读者回味无穷。一节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一定也会在课堂结尾处留白,让学生总结所得,同时也一定能够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延伸至生活中,对课堂所学回味无穷。
感谢对分课堂,让我的课堂“活”起来,让我的学生喜欢上我的课,我想这是一名老师最骄傲的事。感谢对分课堂,让我的学生阳光自信起来,这是作为父母和老师最想看到的。
- 【发布时间】2025/4/13 19:12:37
- 【点击频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