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女家庭幼儿在园情感与行为挑战:家园共育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从2016年1月1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正式施行,国家全面开放二胎政策,以及2021年后续三胎政策开放,幼儿园在园幼儿中二宝、三宝的比例陆续增加,逐步改变了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单一结构,幼儿园也越来越多地面临着幼儿情感、行为教育中的新问题新挑战,与多子女家庭的合作交流、家园共育也日益成为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纽带。
一、幼儿园环境中的多子女家庭幼儿现状
1.幼儿的入园适应情况
在多子女家庭中,幼儿的入园适应情况往往受到家庭结构和家庭环境的深刻影响。多子女家庭的幼儿在进入幼儿园时,通常比独生子女面临更多的挑战,如与兄弟姐妹的竞争、父母关注度的分散以及家庭资源的分配等。每个新学年我们都有新生情况调查,一项针对多子女家庭幼儿入园适应的调查发现,30%左右的幼儿在最初几周内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而独生子女家庭的这一比例仅为15%。在班级日常活动中,我们老师也发现,这部分幼儿接纳其他同龄孩子的愿望和与同伴主动交流也相对较少,这表明多子女家庭的幼儿在情感上更加依赖家庭,对新环境的适应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支持。
2. 幼儿在园互动行为特征
在多子女家庭中成长的幼儿,其在园互动行为特征往往呈现出独特的模式。这些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一部分更早地展现出发出指令或照顾他人的倾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家中习惯了与兄弟姐妹的互动模式,他们在自由游戏时间更倾向于号令他人或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同伴间的冲突。但也有不少幼儿因为在家庭中经历需求被忽视的问题,导致幼儿在园中表现出更多的焦虑、社交障碍或依赖行为。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存在不专心或动辄做出违反规则的行为,如不愿意参与游戏、在小组活动中保持沉默或过度依赖特定的同伴;还有遇到一点小矛盾都向老师告状或者更频繁寻求老师的支持和安慰;以推人打人、抢玩具等等攻击性行为寻求成人注意的行为,在这部分幼儿中出现的频率也相对更多。
3. 幼儿在园情感问题表现
多子女家庭幼儿在园所表现出的情绪波动与调节困难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这部分幼儿在园所中更频繁地经历情绪的起伏。幼儿园带班老师的个案跟踪记录里的明昊小朋友,小班时期各方面发展良好,性格热情活泼,但到中班下学期,老师明显注意到他哭闹烦躁、消极退缩等异常情绪增多,经过与家长沟通发现,明昊母亲由于待产、照顾婴儿等原因,日常将他寄养在祖父母家,这种家庭生活变化直接引发了五岁幼儿情感发展的断层。情绪波动不仅影响幼儿的日常学习和社交活动,还可能对其长期的情感发展和行为模式产生不利影响。情绪调节困难在多子女家庭幼儿中也较为显著,在争夺父母注意力的过程中,有的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在与兄弟姐妹的互动中,发展出较为激烈的情绪表达方式。而这种情绪表达的模式在幼儿园集体环境中并不能被接受,从而导致更多的社交冲突和行为问题。
二、多子女家庭幼儿在园情感和行为问题分析
1. 内部竞争对幼儿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在多子女家庭中,内部竞争是幼儿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在多子女家庭中,幼儿在与兄弟姐妹的互动中学习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但这种互动也可能导致竞争和冲突,影响幼儿的安全感。当家庭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时,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种竞争关系,尤其是在父母的关注、资源和爱的分配上,当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某个孩子的偏爱时,其他孩子可能会表现出焦虑、嫉妒和自卑等负面情绪和行为问题。从而在幼儿园表现出更多的退缩行为和社交焦虑,不仅影响了孩子在园的社交能力,还可能对其未来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理解并妥善处理多子女家庭内部的竞争,对于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 外部资源对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制约
在多子女家庭中,幼儿的需求往往面临着满足与忽视的双重挑战。当家庭中有一个以上的孩子时,不仅父母的时间和精力被分散,包括物质条件之内的家庭积累的各种外部资源也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困惑。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部分富裕家庭为弥补照管幼儿不足或者自觉对幼儿情感上有所亏欠,会无节制地满足幼儿的物质要求;还有则是因为经济条件限制减少幼儿以往正常开支。在一个有多个孩子的家庭中,哥哥姐姐的成长会得到更多来自长辈、学校老师、社区成人的鼓励与赞许,而最小的孩子则会因为他们的成就而感到压力。这种外部资源供给的无常与变化,不仅让幼儿生活于一种无序的、不安全的状态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他们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联结,还可能对其长期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让幼儿形成初步的价值观以及自我认同和自尊心偏离方向,进一步影响他们在幼儿园中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行为调节能力。
三、多子女家庭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家园共育建议
1.建立安全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与家庭成员的依恋关系会影响个体的社交行为。多子女家庭中,幼儿可能因为父母注意力的分散而形成不安全的依恋,这在幼儿园的社交环境中表现为对同伴的不信任和回避。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家庭和幼儿园需要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并采取一系列策略。比如幼儿园为新入园的多子女家庭幼儿提供过渡期计划,其中包括家庭访问、家长讲座以及特别设计的亲子活动,这些措施可有效引导家长增进亲子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幼儿进入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家庭方面,父母可以通过公平分配关注和资源,以及鼓励孩子们之间的合作而非竞争,来减少内部竞争的负面影响。在我们幼儿园家园共育案例中,家长和教师还共同制定了“心情日记”,增加“一对一”倾听的内容与范围,记录孩子每天的情绪变化和应对策略,帮助家长建立安全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家园之间的合作。
2.提供支持性和响应性的环境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指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进行的,多子女家庭的幼儿可能在园中更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如同伴和教师,来促进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发展。因此,幼儿园在接纳多子女家庭的幼儿时,教师制定班级儿童周计划、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幼儿的特殊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游戏和户外活动,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帮助幼儿学会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感,以及通过集体活动促进幼儿之间的正面互动,比如举办混龄儿童大手拉小手游园、运动会、区域游戏等。此外,家庭可以通过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和一致的规则,帮助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建立情绪调节的基础,进而将这些技能应用到幼儿园的社交环境中,为幼儿营造了一个支持性和响应性的情感支持网络。
3.提升自我效能感和社交技能
多子女家庭幼儿在幼儿园中与同伴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家庭和幼儿园需要共同识别幼儿社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致的干预措施,帮助他们排除社交焦虑和障碍,学习正确的与同伴相处方式和应对各种挫折,不断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交技能。幼儿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育手段,帮助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挫折,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克服交往障碍。家庭可以通过建立积极的沟通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如正面的反馈和适当的挑战等,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综上所述,多子女家庭的幼儿在园行为和情感等具有独特性,对家庭和幼儿园都是新挑战,需要家园合作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和行为模式,进而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一、幼儿园环境中的多子女家庭幼儿现状
1.幼儿的入园适应情况
在多子女家庭中,幼儿的入园适应情况往往受到家庭结构和家庭环境的深刻影响。多子女家庭的幼儿在进入幼儿园时,通常比独生子女面临更多的挑战,如与兄弟姐妹的竞争、父母关注度的分散以及家庭资源的分配等。每个新学年我们都有新生情况调查,一项针对多子女家庭幼儿入园适应的调查发现,30%左右的幼儿在最初几周内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而独生子女家庭的这一比例仅为15%。在班级日常活动中,我们老师也发现,这部分幼儿接纳其他同龄孩子的愿望和与同伴主动交流也相对较少,这表明多子女家庭的幼儿在情感上更加依赖家庭,对新环境的适应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支持。
2. 幼儿在园互动行为特征
在多子女家庭中成长的幼儿,其在园互动行为特征往往呈现出独特的模式。这些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一部分更早地展现出发出指令或照顾他人的倾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家中习惯了与兄弟姐妹的互动模式,他们在自由游戏时间更倾向于号令他人或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同伴间的冲突。但也有不少幼儿因为在家庭中经历需求被忽视的问题,导致幼儿在园中表现出更多的焦虑、社交障碍或依赖行为。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存在不专心或动辄做出违反规则的行为,如不愿意参与游戏、在小组活动中保持沉默或过度依赖特定的同伴;还有遇到一点小矛盾都向老师告状或者更频繁寻求老师的支持和安慰;以推人打人、抢玩具等等攻击性行为寻求成人注意的行为,在这部分幼儿中出现的频率也相对更多。
3. 幼儿在园情感问题表现
多子女家庭幼儿在园所表现出的情绪波动与调节困难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这部分幼儿在园所中更频繁地经历情绪的起伏。幼儿园带班老师的个案跟踪记录里的明昊小朋友,小班时期各方面发展良好,性格热情活泼,但到中班下学期,老师明显注意到他哭闹烦躁、消极退缩等异常情绪增多,经过与家长沟通发现,明昊母亲由于待产、照顾婴儿等原因,日常将他寄养在祖父母家,这种家庭生活变化直接引发了五岁幼儿情感发展的断层。情绪波动不仅影响幼儿的日常学习和社交活动,还可能对其长期的情感发展和行为模式产生不利影响。情绪调节困难在多子女家庭幼儿中也较为显著,在争夺父母注意力的过程中,有的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或者在与兄弟姐妹的互动中,发展出较为激烈的情绪表达方式。而这种情绪表达的模式在幼儿园集体环境中并不能被接受,从而导致更多的社交冲突和行为问题。
二、多子女家庭幼儿在园情感和行为问题分析
1. 内部竞争对幼儿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在多子女家庭中,内部竞争是幼儿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在多子女家庭中,幼儿在与兄弟姐妹的互动中学习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但这种互动也可能导致竞争和冲突,影响幼儿的安全感。当家庭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时,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种竞争关系,尤其是在父母的关注、资源和爱的分配上,当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某个孩子的偏爱时,其他孩子可能会表现出焦虑、嫉妒和自卑等负面情绪和行为问题。从而在幼儿园表现出更多的退缩行为和社交焦虑,不仅影响了孩子在园的社交能力,还可能对其未来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理解并妥善处理多子女家庭内部的竞争,对于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 外部资源对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制约
在多子女家庭中,幼儿的需求往往面临着满足与忽视的双重挑战。当家庭中有一个以上的孩子时,不仅父母的时间和精力被分散,包括物质条件之内的家庭积累的各种外部资源也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困惑。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部分富裕家庭为弥补照管幼儿不足或者自觉对幼儿情感上有所亏欠,会无节制地满足幼儿的物质要求;还有则是因为经济条件限制减少幼儿以往正常开支。在一个有多个孩子的家庭中,哥哥姐姐的成长会得到更多来自长辈、学校老师、社区成人的鼓励与赞许,而最小的孩子则会因为他们的成就而感到压力。这种外部资源供给的无常与变化,不仅让幼儿生活于一种无序的、不安全的状态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他们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联结,还可能对其长期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让幼儿形成初步的价值观以及自我认同和自尊心偏离方向,进一步影响他们在幼儿园中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行为调节能力。
三、多子女家庭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家园共育建议
1.建立安全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与家庭成员的依恋关系会影响个体的社交行为。多子女家庭中,幼儿可能因为父母注意力的分散而形成不安全的依恋,这在幼儿园的社交环境中表现为对同伴的不信任和回避。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家庭和幼儿园需要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并采取一系列策略。比如幼儿园为新入园的多子女家庭幼儿提供过渡期计划,其中包括家庭访问、家长讲座以及特别设计的亲子活动,这些措施可有效引导家长增进亲子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幼儿进入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家庭方面,父母可以通过公平分配关注和资源,以及鼓励孩子们之间的合作而非竞争,来减少内部竞争的负面影响。在我们幼儿园家园共育案例中,家长和教师还共同制定了“心情日记”,增加“一对一”倾听的内容与范围,记录孩子每天的情绪变化和应对策略,帮助家长建立安全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家园之间的合作。
2.提供支持性和响应性的环境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指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进行的,多子女家庭的幼儿可能在园中更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如同伴和教师,来促进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发展。因此,幼儿园在接纳多子女家庭的幼儿时,教师制定班级儿童周计划、日计划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幼儿的特殊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游戏和户外活动,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帮助幼儿学会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感,以及通过集体活动促进幼儿之间的正面互动,比如举办混龄儿童大手拉小手游园、运动会、区域游戏等。此外,家庭可以通过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和一致的规则,帮助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建立情绪调节的基础,进而将这些技能应用到幼儿园的社交环境中,为幼儿营造了一个支持性和响应性的情感支持网络。
3.提升自我效能感和社交技能
多子女家庭幼儿在幼儿园中与同伴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家庭和幼儿园需要共同识别幼儿社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致的干预措施,帮助他们排除社交焦虑和障碍,学习正确的与同伴相处方式和应对各种挫折,不断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交技能。幼儿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育手段,帮助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挫折,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克服交往障碍。家庭可以通过建立积极的沟通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如正面的反馈和适当的挑战等,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综上所述,多子女家庭的幼儿在园行为和情感等具有独特性,对家庭和幼儿园都是新挑战,需要家园合作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和行为模式,进而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 【发布时间】2025/4/13 19:16:05
- 【点击频次】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