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镇学校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城乡一体化是新时代促进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德育教育则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目前乡镇学校的德育教育仍然在师资力量、家校合作中存在许多困境。本文从德育评价体系、家校共育助力、师资力量建设与德育教育形式四个方面,论述乡镇中学德育教育的改良路径路径。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镇学校;德育教育
一、城乡一体化对乡镇学校德育教育的要求
在当下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德育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
城乡一体化要求打破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态。在硬件设施上,乡镇学校应达到与城市学校相当的标准,如建设标准化的教学楼、实验室、体育场地等。让学生在优质的环境中接受全面的教育熏陶。在师资方面,要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双向流动和合理分配。通过政策引导优秀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同时加强乡镇学校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乡镇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保证智育与德育互相融合,同步进行。在教育质量方面,也应当尽可能的以城乡统一的标准衡量教育质量,不能偏向城市,也不能简单地将农村学生培养目标局限于“新型农民”,要确保城乡学生在同一基准下接受教育质量的考量,进而逐渐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下乡镇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不断完善,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同时,在师资力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乡镇学校仍需要进一步深入优化。既要教授学生普适性文化知识,也要注重发扬乡土文化,将乡镇特色的乡土文化纳入德育教育内容,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也要加强学生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立足于社会,着眼于国际,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既要保证智育质量稳中有进,也要丰富德育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二、当前乡镇学校德育教育的困境
近年来,在专项计划、教育资助等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下,乡镇学校的硬件资源不断完善升级,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新迭代,校园环境不断改良优化,都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然而,由于长久以来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师资力量在城乡间单向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学校往往在德育教育资源方面具有优势,而农村学校则相对匮乏。因此,乡镇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痛点难点。
1.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在当前乡镇学校中,教师构成仍然以资历较深的老教师占了主要部分,甚至部分教师并非毕业于正规师范院校。他们中的大部分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培训,仅接受过短期教学培训。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他们惯于依赖经验或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缺少了系统的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工作方法,不擅于与学生平等沟通、换位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学生”的深层核心问题。
同时,许多教师仍然存在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现象,一味地“抓”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和正向引导,无法解决学生核心认知问题,最终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对学习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从而缺乏学习热情和进取之心。
2.家庭教育的缺失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家长外出务工或从事个体经营,相较于城市而言,乡镇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更低。且由于乡镇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多为小学、初中毕业,他们对教育工作者怀有传统的敬畏感。有时面对孩子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他们也会出现“有心无力”的情况。由此导致大多数乡镇学生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或是完全依赖学校和教师,或是漠不关心,任其“自由”发展。
以至于目前仍然存在个别学生在初中学段便出现厌学情绪,或是以各种理由逃学,家长无法管教或不愿管教,而仅靠学校教育又无法治标治本。
3.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
目前在乡镇学校,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都较为模糊。多数教师和家长受传统观念束缚,认为不存在什么心理问题,以过往经验认为“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简单的将孩子的心理问题归结为暂时的情绪波动,无需专门的心理健康干预。但这种想法往往忽视了忽视了不同时期孩子的身心灵成长特质,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困难,忽视了某些伤害或挫折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伤害。
除了观念问题外,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严重短缺也是乡镇学校面临的突出问题。许多乡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由学科教师兼任的,这些教师本就承担着学科的教学任务,工作繁忙,精力有限,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而且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在面对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时,往往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此外,上述家庭教育的缺失也会导致家长缺乏对孩子心理状况的关注,而成长期缺乏完整认知能力的孩子,在缺少正确引导和充分关注的课余或假期,更容易受到周边环境或互联网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这也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三、乡镇学校德育教育的改良路径
1.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镇学校必须立足于乡镇学校教育的特点,对标城市学校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改变单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道德认知水平、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等多个方面。评价主体可以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等,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德育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良好行为和道德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通过过程性评价,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2.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德育师资力量建设,首先需要学校坚决摒弃重智育轻德育的陈旧观念,深刻领悟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进而加大对乡镇学校德育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德育培训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其德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利用政策吸引优秀德育教育人才流向乡镇,助力乡镇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科学高效开展。同时,学校也要强化对全体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成为学生道德的榜样,激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巧妙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融入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丰富德育教育形式
探索多元融合的教育模式,打破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增加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并践行道德规范。比如在劳动课中加入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求生体验劳动之不易后,感悟父母奉献之情。深度挖掘乡镇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如家乡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传统技艺等,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前,增强其文化认同与归属感。
4.强化家校共育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但不是唯一场所,家庭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乡镇地区家长相对来说受教育程度偏低,或存在更多的“隔代教育”的情况,更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协作,不断提升家长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搭建及时有效的家校共同平台,协助家校双方都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德育表现,携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四、结语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镇学校的德育教育更需要与时俱进。要尽可能摒弃固有观念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束缚,也要根据新问题新情况,找到新方案新路径。最大程度的发挥家校力量,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独立、坚毅的人格和品格,鼓励学生在时代弄潮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番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梁小婷.初中德育教育的优化路径[C]//第二届教育建设与教学改革论坛论文集.2024:1-5.
[2]王卫星,李淑渝.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推进[C]//教育教学理论与研究论坛论文集.2024:1-5.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镇学校;德育教育
一、城乡一体化对乡镇学校德育教育的要求
在当下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德育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
城乡一体化要求打破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态。在硬件设施上,乡镇学校应达到与城市学校相当的标准,如建设标准化的教学楼、实验室、体育场地等。让学生在优质的环境中接受全面的教育熏陶。在师资方面,要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双向流动和合理分配。通过政策引导优秀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同时加强乡镇学校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乡镇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保证智育与德育互相融合,同步进行。在教育质量方面,也应当尽可能的以城乡统一的标准衡量教育质量,不能偏向城市,也不能简单地将农村学生培养目标局限于“新型农民”,要确保城乡学生在同一基准下接受教育质量的考量,进而逐渐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下乡镇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不断完善,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同时,在师资力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乡镇学校仍需要进一步深入优化。既要教授学生普适性文化知识,也要注重发扬乡土文化,将乡镇特色的乡土文化纳入德育教育内容,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归属感。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也要加强学生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立足于社会,着眼于国际,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既要保证智育质量稳中有进,也要丰富德育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二、当前乡镇学校德育教育的困境
近年来,在专项计划、教育资助等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下,乡镇学校的硬件资源不断完善升级,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新迭代,校园环境不断改良优化,都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然而,由于长久以来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师资力量在城乡间单向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学校往往在德育教育资源方面具有优势,而农村学校则相对匮乏。因此,乡镇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痛点难点。
1.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在当前乡镇学校中,教师构成仍然以资历较深的老教师占了主要部分,甚至部分教师并非毕业于正规师范院校。他们中的大部分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培训,仅接受过短期教学培训。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他们惯于依赖经验或以教师权威压制学生。缺少了系统的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工作方法,不擅于与学生平等沟通、换位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学生”的深层核心问题。
同时,许多教师仍然存在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现象,一味地“抓”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和正向引导,无法解决学生核心认知问题,最终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对学习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从而缺乏学习热情和进取之心。
2.家庭教育的缺失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家长外出务工或从事个体经营,相较于城市而言,乡镇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更低。且由于乡镇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多为小学、初中毕业,他们对教育工作者怀有传统的敬畏感。有时面对孩子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他们也会出现“有心无力”的情况。由此导致大多数乡镇学生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或是完全依赖学校和教师,或是漠不关心,任其“自由”发展。
以至于目前仍然存在个别学生在初中学段便出现厌学情绪,或是以各种理由逃学,家长无法管教或不愿管教,而仅靠学校教育又无法治标治本。
3.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
目前在乡镇学校,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都较为模糊。多数教师和家长受传统观念束缚,认为不存在什么心理问题,以过往经验认为“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简单的将孩子的心理问题归结为暂时的情绪波动,无需专门的心理健康干预。但这种想法往往忽视了忽视了不同时期孩子的身心灵成长特质,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困难,忽视了某些伤害或挫折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伤害。
除了观念问题外,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严重短缺也是乡镇学校面临的突出问题。许多乡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由学科教师兼任的,这些教师本就承担着学科的教学任务,工作繁忙,精力有限,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而且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在面对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时,往往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此外,上述家庭教育的缺失也会导致家长缺乏对孩子心理状况的关注,而成长期缺乏完整认知能力的孩子,在缺少正确引导和充分关注的课余或假期,更容易受到周边环境或互联网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这也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三、乡镇学校德育教育的改良路径
1.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镇学校必须立足于乡镇学校教育的特点,对标城市学校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改变单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道德认知水平、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等多个方面。评价主体可以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等,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德育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良好行为和道德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通过过程性评价,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2.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德育师资力量建设,首先需要学校坚决摒弃重智育轻德育的陈旧观念,深刻领悟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进而加大对乡镇学校德育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德育培训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其德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利用政策吸引优秀德育教育人才流向乡镇,助力乡镇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科学高效开展。同时,学校也要强化对全体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成为学生道德的榜样,激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巧妙渗透德育教育,将德育融入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丰富德育教育形式
探索多元融合的教育模式,打破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增加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并践行道德规范。比如在劳动课中加入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求生体验劳动之不易后,感悟父母奉献之情。深度挖掘乡镇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如家乡的历史故事、风土人情、传统技艺等,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前,增强其文化认同与归属感。
4.强化家校共育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但不是唯一场所,家庭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乡镇地区家长相对来说受教育程度偏低,或存在更多的“隔代教育”的情况,更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协作,不断提升家长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搭建及时有效的家校共同平台,协助家校双方都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德育表现,携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四、结语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镇学校的德育教育更需要与时俱进。要尽可能摒弃固有观念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束缚,也要根据新问题新情况,找到新方案新路径。最大程度的发挥家校力量,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独立、坚毅的人格和品格,鼓励学生在时代弄潮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番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梁小婷.初中德育教育的优化路径[C]//第二届教育建设与教学改革论坛论文集.2024:1-5.
[2]王卫星,李淑渝.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推进[C]//教育教学理论与研究论坛论文集.2024:1-5.
- 【发布时间】2025/4/13 19:16:48
- 【点击频次】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