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激发学生潜能的新路径
【关键词】 ;
【正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关注。本文聚焦小学语文教学,探讨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实施对分课堂,分析其优势、面临的挑战以及实践策略,旨在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引言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石,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思维能力和文化底蕴至关重要。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分课堂模式的出现,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分担,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空间。
二、对分课堂的内涵与特点
(一)内涵
对分课堂将教学过程清晰地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简称PAD 课堂。教师先进行必要的知识讲授,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内化吸收知识,然后回到课堂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学习成果与心得。
(二)特点
权责对分:教师与学生明确各自在教学中的责任,教师负责知识框架搭建与引导,学生负责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拓展。
时间对分:课堂时间合理分配给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课后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内化知识。
学习过程完整:涵盖知识输入、加工、输出的全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师实施对分课堂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能让他们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对课文、字词等的独特理解。例如在教授小学语文古诗词单元时,我巧妙运用对分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讲解如《望庐山瀑布》一诗,课堂上先简要介绍李白生平、创作背景及诗歌韵律等基础知识,为学生搭建理解框架。课后,学生自主诵读、查阅资料理解诗意。到了讨论环节,教室里热火朝天,有的学生说想象到瀑布如银河从九天倾泻而下,水花飞溅的震撼场景;有的边说边比划诗人登高望远的姿态。孩子们在分享中深化对诗词感悟,不仅记住诗句,更爱上古诗词学习,课堂活力满满。
(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课后的内化吸收阶段促使学生主动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如学习一篇新课文,学生为了在讨论中有出色表现,会自主预习生字词、了解课文背景,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三)促进思维发展
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倾听他人观点、组织自己的语言进行反驳或补充。像在学习《草船借箭》这一课文时,对分课堂充分展现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优势。课堂讲授环节,我为学生梳理了故事的基本脉络、三国背景以及主要人物关系。课后,学生们自主研读文本,内化知识。讨论课上,气氛热烈非凡。有学生认为诸葛亮足智多谋,从他精准算准天时、巧妙利用曹操多疑性格等方面举例;而另一位学生却提出,周瑜的步步紧逼也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智慧,还锻炼了他应对危机的能力。大家各抒己见,在倾听与反驳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愈发深刻,批判性思维悄然成长。
(四)增强师生互动
相较于传统课堂,对分课堂教师有更多机会走进学生小组,倾听他们的想法,及时给予指导,拉近师生距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四、小学语文教师实施对分课堂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进度把控难
由于增加了学生讨论环节,时间较难精准控制,有时讨论过于热烈,会影响后续教学内容的推进,导致教学进度滞后。
(二)学生差异适应难
小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在自主内化吸收阶段,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跟不上节奏,在讨论时无法有效参与,容易产生挫败感。
(三)课堂秩序管理难
小学生自律性相对较差,讨论时容易出现偏离主题、大声喧哗等情况,教师既要参与讨论,又要维持秩序,分身乏术。
五、小学语文教师对分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精心设计讲授内容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筛选出核心知识进行讲授,做到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以小学语文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小兴安岭四季之美,体会作者用词精妙并学习写景写作方法。教材重难点在于理解文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好词好句及段落结构。讲授时,教师先利用图片、视频展现小兴安岭风光引入,接着聚焦重点段落,挑出“抽出”“封”等动词讲解,剖析“总分总”结构,展示如何按季节顺序、用优美词句构建段落,助力学生课后仿写。
(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课前预估各环节时间,讨论环节可采用倒计时、小组代表汇报提醒等方式,确保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预留一定弹性时间应对突发情况。
(三)分层引导学生学习
了解学生差异,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基础学习资料、学习建议,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阅读、深入探究。例如布置分层作业,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对分课堂中有收获。
(四)建立有效课堂规则
在首次实施对分课堂时,与学生共同制定讨论规则,如轮流发言、尊重他人观点、不离题等,对遵守规则的小组给予表扬,违反规则及时提醒纠正。
六、结论
小学语文教师实施对分课堂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充分发挥其优势,运用科学的实践策略,就能让课堂焕发生机。通过对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升语文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铺就坚实道路。未来,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优化对分课堂实践,助力教育教学质量迈向新台阶。
一、引言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石,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思维能力和文化底蕴至关重要。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分课堂模式的出现,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分担,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空间。
二、对分课堂的内涵与特点
(一)内涵
对分课堂将教学过程清晰地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简称PAD 课堂。教师先进行必要的知识讲授,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内化吸收知识,然后回到课堂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学习成果与心得。
(二)特点
权责对分:教师与学生明确各自在教学中的责任,教师负责知识框架搭建与引导,学生负责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拓展。
时间对分:课堂时间合理分配给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课后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内化知识。
学习过程完整:涵盖知识输入、加工、输出的全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师实施对分课堂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能让他们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对课文、字词等的独特理解。例如在教授小学语文古诗词单元时,我巧妙运用对分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讲解如《望庐山瀑布》一诗,课堂上先简要介绍李白生平、创作背景及诗歌韵律等基础知识,为学生搭建理解框架。课后,学生自主诵读、查阅资料理解诗意。到了讨论环节,教室里热火朝天,有的学生说想象到瀑布如银河从九天倾泻而下,水花飞溅的震撼场景;有的边说边比划诗人登高望远的姿态。孩子们在分享中深化对诗词感悟,不仅记住诗句,更爱上古诗词学习,课堂活力满满。
(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课后的内化吸收阶段促使学生主动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如学习一篇新课文,学生为了在讨论中有出色表现,会自主预习生字词、了解课文背景,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三)促进思维发展
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倾听他人观点、组织自己的语言进行反驳或补充。像在学习《草船借箭》这一课文时,对分课堂充分展现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优势。课堂讲授环节,我为学生梳理了故事的基本脉络、三国背景以及主要人物关系。课后,学生们自主研读文本,内化知识。讨论课上,气氛热烈非凡。有学生认为诸葛亮足智多谋,从他精准算准天时、巧妙利用曹操多疑性格等方面举例;而另一位学生却提出,周瑜的步步紧逼也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智慧,还锻炼了他应对危机的能力。大家各抒己见,在倾听与反驳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愈发深刻,批判性思维悄然成长。
(四)增强师生互动
相较于传统课堂,对分课堂教师有更多机会走进学生小组,倾听他们的想法,及时给予指导,拉近师生距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四、小学语文教师实施对分课堂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进度把控难
由于增加了学生讨论环节,时间较难精准控制,有时讨论过于热烈,会影响后续教学内容的推进,导致教学进度滞后。
(二)学生差异适应难
小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在自主内化吸收阶段,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跟不上节奏,在讨论时无法有效参与,容易产生挫败感。
(三)课堂秩序管理难
小学生自律性相对较差,讨论时容易出现偏离主题、大声喧哗等情况,教师既要参与讨论,又要维持秩序,分身乏术。
五、小学语文教师对分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精心设计讲授内容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筛选出核心知识进行讲授,做到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以小学语文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小兴安岭四季之美,体会作者用词精妙并学习写景写作方法。教材重难点在于理解文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好词好句及段落结构。讲授时,教师先利用图片、视频展现小兴安岭风光引入,接着聚焦重点段落,挑出“抽出”“封”等动词讲解,剖析“总分总”结构,展示如何按季节顺序、用优美词句构建段落,助力学生课后仿写。
(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课前预估各环节时间,讨论环节可采用倒计时、小组代表汇报提醒等方式,确保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预留一定弹性时间应对突发情况。
(三)分层引导学生学习
了解学生差异,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基础学习资料、学习建议,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阅读、深入探究。例如布置分层作业,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对分课堂中有收获。
(四)建立有效课堂规则
在首次实施对分课堂时,与学生共同制定讨论规则,如轮流发言、尊重他人观点、不离题等,对遵守规则的小组给予表扬,违反规则及时提醒纠正。
六、结论
小学语文教师实施对分课堂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充分发挥其优势,运用科学的实践策略,就能让课堂焕发生机。通过对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升语文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铺就坚实道路。未来,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优化对分课堂实践,助力教育教学质量迈向新台阶。
- 【发布时间】2025/4/13 19:17:15
- 【点击频次】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