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关键意义。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综合素养提升。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故事游戏、借助多媒体以及制造认知冲突等多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主动性,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教授“百分数”时,可创设商场促销情境:某商场进行衣服促销活动,一件原价 500 元的衣服,现在打八折出售,那么现在的售价是多少?这样的情境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能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也让他们明白数学在日常消费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实例,如饮料的成分含量、银行利率等,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概念的理解。
二、利用故事和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一)故事导入
故事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以“行程问题”教学为例,可讲述这样一个故事:龟兔赛跑后,兔子不服气,决定和乌龟再次比赛,这次兔子吸取教训,速度为每分钟 50 米,乌龟速度为每分钟 10 米,它们同时出发,经过 20 分钟后,谁跑在前面?领先多少米?通过故事引出行程问题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趣味故事中思考数学问题,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二)游戏互动
游戏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比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开展“数字卡片配对”游戏。教师准备若干写有数字的卡片,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学生抽取卡片,然后找出能组成特定和或差的卡片组合。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不断思考数字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对数的组成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三、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讲解“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时,利用动画演示将同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的水倒入圆锥容器,经过三次正好倒满,反之,将圆锥容器中的水倒入圆柱容器,三次才装满。通过这种直观的动画展示,创设出清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比单纯的公式讲解效果要好得多。此外,还可以通过播放数学科普视频、展示数学历史故事等多媒体资源,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制造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冲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不同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求和,学生得出结果接近 180 度。然后教师拿出一个纸质三角形,将三个角剪下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平角,直观地展示出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度。这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会有误差?这种冲突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如,在教授“小数的性质”时,先写出 0.5 和 0.50,让学生比较大小,多数学生会认为 0.50 大,教师再通过将 0.5 表示为 5 个 0.1,0.50 表示为 50 个 0.01,而 5 个 0.1 等于 50 个 0.01,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小数的性质。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多种多样。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故事游戏、多媒体资源以及制造认知冲突等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数学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综合素养,使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教授“百分数”时,可创设商场促销情境:某商场进行衣服促销活动,一件原价 500 元的衣服,现在打八折出售,那么现在的售价是多少?这样的情境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能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也让他们明白数学在日常消费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实例,如饮料的成分含量、银行利率等,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概念的理解。
二、利用故事和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一)故事导入
故事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以“行程问题”教学为例,可讲述这样一个故事:龟兔赛跑后,兔子不服气,决定和乌龟再次比赛,这次兔子吸取教训,速度为每分钟 50 米,乌龟速度为每分钟 10 米,它们同时出发,经过 20 分钟后,谁跑在前面?领先多少米?通过故事引出行程问题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趣味故事中思考数学问题,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二)游戏互动
游戏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比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开展“数字卡片配对”游戏。教师准备若干写有数字的卡片,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学生抽取卡片,然后找出能组成特定和或差的卡片组合。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不断思考数字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对数的组成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三、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讲解“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时,利用动画演示将同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的水倒入圆锥容器,经过三次正好倒满,反之,将圆锥容器中的水倒入圆柱容器,三次才装满。通过这种直观的动画展示,创设出清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比单纯的公式讲解效果要好得多。此外,还可以通过播放数学科普视频、展示数学历史故事等多媒体资源,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制造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冲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不同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求和,学生得出结果接近 180 度。然后教师拿出一个纸质三角形,将三个角剪下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平角,直观地展示出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度。这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会有误差?这种冲突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如,在教授“小数的性质”时,先写出 0.5 和 0.50,让学生比较大小,多数学生会认为 0.50 大,教师再通过将 0.5 表示为 5 个 0.1,0.50 表示为 50 个 0.01,而 5 个 0.1 等于 50 个 0.01,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探究小数的性质。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多种多样。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故事游戏、多媒体资源以及制造认知冲突等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数学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综合素养,使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 【发布时间】2025/4/13 19:18:53
- 【点击频次】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