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培项目学习沃壤,绽放核心素养华光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项目化学习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课程改革。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项目化学习与高中思政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详细阐述项目化学习在高中思政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路径,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展示其应用效果,为高中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助力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有效提升思政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思政;项目化学习;核心素养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实践与探究的教学方法,与高中思政教学的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意义。它能够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思政学科的本质,提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一、项目化学习与高中思政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
(一)项目化学习促进政治认同的形成
项目化学习往往以真实的社会政治现象或问题为背景,学生在探究这些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政策方针及其背后的价值理念。例如,在研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项目时,学生通过调查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社会保障情况,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对国家政治体系的认同感。
(二)项目化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需要面对复杂的政治问题,运用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进行分析与解决。如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摩擦”项目中,学生要收集不同国家的贸易政策、经济数据等资料,分析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影响,并尝试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事实和数据,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项目化学习强化法治意识
许多高中思政项目化学习项目涉及法律法规的应用与探讨。以“社区法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项目为例,学生需要了解社区治理中的相关法律规定,如物业管理法、居民自治章程等,并参与社区法治宣传、纠纷调解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二、项目化学习在高中思政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一)项目设计:紧扣教材与核心素养目标
我们要深入研究统编版高中思政教材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要求,设计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项目主题。例如,依据教材中关于政治生活的内容,设计“模拟政协提案活动”项目,让学生分组调研社会热点问题,撰写政协提案,体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过程。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明确每个项目对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确保项目实施的有效性。
(二)项目启动:激发学生兴趣与探究欲望
在项目启动阶段,我们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问题情境创设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项目背景、目标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在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项目时,我们可以先播放一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的视频案例,如故宫文创产品的火爆现象,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在本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参与项目。
(三)项目实施: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
1、合理分组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异质分组,每组一般4-6人为宜。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与完善”项目中,确保每个小组都有善于数据分析、文字撰写、沟通协调的学生,以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2、制定计划
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包括研究方法、任务分工、时间安排等。如在“国际政治格局演变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项目中,小组要确定收集资料的渠道(如新闻报道、学术论文、专家访谈等),明确每个成员负责研究的时间段和具体内容,制定定期交流讨论的时间节点,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3、资料收集与分析
学生按照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并运用所学思政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与发展”项目中,学生可以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4.项目成果生成
各小组根据资料分析结果,生成项目成果。成果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研究报告、政治小论文、宣传海报、多媒体演示文稿、模拟政治活动等。例如,在“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与担当”项目中,学生可以制作以“青年在脱贫攻坚中的贡献”为主题的宣传海报,展示青年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也可以撰写研究报告,分析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四)项目展示与评价:多元主体与综合考量
1、项目展示
各小组在班级内进行项目成果展示,展示过程中要详细介绍项目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成果亮点。例如,在“民主选举制度在基层社区的实践与创新”项目展示中,小组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展示社区选举的实际过程,同时结合数据分析和案例讲解,阐述选举制度的创新之处及其对社区治理的影响。
2、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要注重对项目成果的质量、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核心素养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在项目中的收获与不足;小组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例如,在“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影响”项目评价中,教师评价学生对网络政治现象的分析深度、提出建议的合理性等,学生自评在资料收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小组互评则重点关注其他小组成果的创新性和展示效果。
3、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内容不仅包括项目成果的质量,还包括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升情况等。
三、教学案例分析
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与成效”项目为例。
(一)项目设计
教师依据人教部编版高中思政教材中关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相关内容,结合乡村振兴这一社会热点话题,设计该项目。旨在通过项目实施,培养学生对国家政策的政治认同、分析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科学精神、理解乡村治理法治保障的法治意识以及参与乡村建设的公共参与能力。
(二)项目启动
教师通过播放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视频,如某些乡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我们所在地区如何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正式启动项目。
(三)项目实施
1、分组与计划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5人。各小组制定计划,确定分别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方面进行研究,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和时间安排。
2、资料收集与分析
学生通过实地走访周边乡村、查阅政府文件、采访乡村干部和村民、收集学术研究资料等方式,获取大量关于乡村振兴的信息。例如,有的小组在研究乡村产业振兴时,深入分析当地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市场销售情况、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等;在研究人才振兴时,了解农村人才引进政策、人才流失原因以及返乡创业人员的成功案例等。
3、成果生成
各小组根据分析结果生成成果。有的小组制作了“乡村振兴之路——我们的探索与思考”多媒体演示文稿,通过图片、图表、案例分析等形式展示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和成效;有的小组撰写了研究报告,提出了针对本地区乡村振兴的具体建议,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完善乡村人才激励机制等。
(四)项目展示与评价
4、展示
各小组在班级进行展示,展示过程中详细介绍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例如,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中,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清晰的讲解,展示了乡村振兴在不同方面的实践成果,如农村新貌、农民增收数据、乡村文化活动等,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
5、评价
教师、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从项目的完整性、对核心素养的体现、资料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考量;学生自评主要反思自己在项目中的贡献、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情况;小组互评则关注其他小组成果的独特性和可借鉴之处。通过评价,学生不仅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核心素养方面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四、结论
统编版高中思政教学中引入项目化学习模式,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有效的实践途径。通过精心设计项目、合理组织实施、多元评价反馈,能够让高中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思政学科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武先礼.核心素养下高中思政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2,No.631(11);
[2]李艳美.核心素养下高中思政项目化学习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1,4(20).
关键词:高中思政;项目化学习;核心素养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实践与探究的教学方法,与高中思政教学的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意义。它能够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思政学科的本质,提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一、项目化学习与高中思政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
(一)项目化学习促进政治认同的形成
项目化学习往往以真实的社会政治现象或问题为背景,学生在探究这些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政策方针及其背后的价值理念。例如,在研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项目时,学生通过调查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社会保障情况,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对国家政治体系的认同感。
(二)项目化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需要面对复杂的政治问题,运用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进行分析与解决。如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摩擦”项目中,学生要收集不同国家的贸易政策、经济数据等资料,分析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影响,并尝试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事实和数据,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项目化学习强化法治意识
许多高中思政项目化学习项目涉及法律法规的应用与探讨。以“社区法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项目为例,学生需要了解社区治理中的相关法律规定,如物业管理法、居民自治章程等,并参与社区法治宣传、纠纷调解等活动。通过这些实践,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二、项目化学习在高中思政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一)项目设计:紧扣教材与核心素养目标
我们要深入研究统编版高中思政教材内容,结合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要求,设计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项目主题。例如,依据教材中关于政治生活的内容,设计“模拟政协提案活动”项目,让学生分组调研社会热点问题,撰写政协提案,体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过程。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明确每个项目对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养重点,确保项目实施的有效性。
(二)项目启动:激发学生兴趣与探究欲望
在项目启动阶段,我们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问题情境创设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项目背景、目标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在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项目时,我们可以先播放一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的视频案例,如故宫文创产品的火爆现象,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在本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参与项目。
(三)项目实施: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
1、合理分组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异质分组,每组一般4-6人为宜。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与完善”项目中,确保每个小组都有善于数据分析、文字撰写、沟通协调的学生,以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2、制定计划
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包括研究方法、任务分工、时间安排等。如在“国际政治格局演变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项目中,小组要确定收集资料的渠道(如新闻报道、学术论文、专家访谈等),明确每个成员负责研究的时间段和具体内容,制定定期交流讨论的时间节点,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3、资料收集与分析
学生按照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并运用所学思政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与发展”项目中,学生可以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4.项目成果生成
各小组根据资料分析结果,生成项目成果。成果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研究报告、政治小论文、宣传海报、多媒体演示文稿、模拟政治活动等。例如,在“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与担当”项目中,学生可以制作以“青年在脱贫攻坚中的贡献”为主题的宣传海报,展示青年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也可以撰写研究报告,分析新时代青年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四)项目展示与评价:多元主体与综合考量
1、项目展示
各小组在班级内进行项目成果展示,展示过程中要详细介绍项目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成果亮点。例如,在“民主选举制度在基层社区的实践与创新”项目展示中,小组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展示社区选举的实际过程,同时结合数据分析和案例讲解,阐述选举制度的创新之处及其对社区治理的影响。
2、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要注重对项目成果的质量、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核心素养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在项目中的收获与不足;小组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例如,在“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影响”项目评价中,教师评价学生对网络政治现象的分析深度、提出建议的合理性等,学生自评在资料收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小组互评则重点关注其他小组成果的创新性和展示效果。
3、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内容不仅包括项目成果的质量,还包括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升情况等。
三、教学案例分析
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与成效”项目为例。
(一)项目设计
教师依据人教部编版高中思政教材中关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相关内容,结合乡村振兴这一社会热点话题,设计该项目。旨在通过项目实施,培养学生对国家政策的政治认同、分析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科学精神、理解乡村治理法治保障的法治意识以及参与乡村建设的公共参与能力。
(二)项目启动
教师通过播放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视频,如某些乡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我们所在地区如何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正式启动项目。
(三)项目实施
1、分组与计划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5人。各小组制定计划,确定分别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方面进行研究,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和时间安排。
2、资料收集与分析
学生通过实地走访周边乡村、查阅政府文件、采访乡村干部和村民、收集学术研究资料等方式,获取大量关于乡村振兴的信息。例如,有的小组在研究乡村产业振兴时,深入分析当地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市场销售情况、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等;在研究人才振兴时,了解农村人才引进政策、人才流失原因以及返乡创业人员的成功案例等。
3、成果生成
各小组根据分析结果生成成果。有的小组制作了“乡村振兴之路——我们的探索与思考”多媒体演示文稿,通过图片、图表、案例分析等形式展示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和成效;有的小组撰写了研究报告,提出了针对本地区乡村振兴的具体建议,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完善乡村人才激励机制等。
(四)项目展示与评价
4、展示
各小组在班级进行展示,展示过程中详细介绍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例如,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中,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清晰的讲解,展示了乡村振兴在不同方面的实践成果,如农村新貌、农民增收数据、乡村文化活动等,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
5、评价
教师、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从项目的完整性、对核心素养的体现、资料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考量;学生自评主要反思自己在项目中的贡献、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情况;小组互评则关注其他小组成果的独特性和可借鉴之处。通过评价,学生不仅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核心素养方面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四、结论
统编版高中思政教学中引入项目化学习模式,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有效的实践途径。通过精心设计项目、合理组织实施、多元评价反馈,能够让高中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思政学科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武先礼.核心素养下高中思政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2,No.631(11);
[2]李艳美.核心素养下高中思政项目化学习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1,4(20).
- 【发布时间】2025/4/13 19:19:22
- 【点击频次】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