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评价激励制度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从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依据初中学生的特点以及班级实际请况建立精细化、多元化、多方参与、全面合理的班级评价激励制度对于班级管理具有突出的实效性。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对于班主任管理工作、任课教师教学工作、促进家校互通、发挥学生自主积极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全面发展;班级管理;评价激励制度;多元评价
一、建立合理班级评价激励制度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必要性
(一)班级学生当前情况要求建立合理评价激励制度
我所任职学校生源来自于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学生特点鲜明。
在学习上:首先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知识观念滞后,学生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未认识到学习知识对自身今后的发展有巨大作用。即使有小部分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受从小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加上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强,意志力不够坚定等因素,通常就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尴尬情况。并且家中父母对于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也是不闻不问,经常会出现教师精心安排周末作业,学生撒欢玩耍度过周末,假期作业安排毫无作用。
在学校生活中:存在学生不尊重师长、不遵守公序良俗的情况;存在不注重身体健康、垃圾食品当成正餐,缺少必要运动的情况;存在价值观不正确,缺少正确的是非判断、美丑判断,部分学生身着奇装异服,打扮早熟的情况。存在学生不热爱劳动,宿舍、班级、卫生区脏乱差,学生视而不见,与垃圾“友好相处”。安排劳动学生相互推辞,教师不检查,学生就当垃圾不存在。没有具备强烈的爱国精神与责任意识。
总之初中阶段学生还未养成良好习惯,也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又不强,导致班主任班级管理难度大。而建立精细化、多元化、多方参与、全面合理的班级评价激励制度则十分有利于教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二)建立合理班级评价激励制度的重要意义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建立精细化的评价激励制度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具有促进的作用。第一,学生可以明确知道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判断能力。第二,通过激励的作用,可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完成相关任务,杜绝不良习惯出现。第三,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相互参与监督,学生自己也可以成为班级的管理者。
2.班主任奖惩的有力依据,规范班级管理。
建立精细化的评价激励制度为班主任奖惩提供有力依据,利于规范班级管理。第一,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常常会对学生的奖惩有一定的随意性,长期这样可能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部分学生还可能会觉得老师偏心。因此按照评价激励进行奖惩并严格执行则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第二,精细化的评价激励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行为,管理有据可依,有理可循,有利于班级管理的规范化。
3.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助力科任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规范学生的行为,保障课堂纪律,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科任教师的课堂组织,保障学生能准时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及作业。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4.多方参与,加强家校沟通,为学生成长多方护航。
评价激励制度涉及家校,评价指标应包含学生在校情况及在家情况,在校评价人员包含班主任、科任教师及学生,在家评价人员父母或监护人。并且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定期在班级内部公开,进行奖惩,激励为主,惩戒为辅。使多方参与评价,加强家校互通,多方护航学生成长。
5.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根据全面发展的育人目的,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评价指标应多元化。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充分发挥自身所长。在班级中应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评价激励制度简介
(一)制度目标
建立班级管理评价激励制度旨在为教师班级管理、学生行为习惯提供明确标准,助力班主任班级管理,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为教学工作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评价指标
根据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为基本内容,学生实际表现为依据制定精细化、多元化的评定标准。制定学生个人评价表,评价表应利于实际操作,细化为一、二级指标。评价指标如下
指标一为道德品质,评价内容包含:文明礼貌;勤奋进取;遵纪守信;热爱劳动。细化如下:
1.尊敬师长,与同学友好相处
2.礼貌待人,与人和善
3.言行文明,不去未成年人不宜场所
4.有进取心,学习刻苦
5.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6.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校纪校规
7.真诚待人,正直守信
8.爱惜荣誉,树立高尚品格
9.积极参与劳动,尊重劳动者和他人劳动成果
指标二为公民素养: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自尊自律;环保意识。细化如下:
1.热爱祖国,关心社会
2.乐于助人,服务社会
3.学会感恩,尊重父母与长辈
4.愿意承担必要的家庭责任与义务
5.正确认识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6.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知错就改
7.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8.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9.具有环保意识,自觉参与环保活动
10.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爱护公共财物
11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指标三为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计划与反思;独立与探究;研究精神与创新能力;各科目成绩。细化如下:
1.主动探究,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热爱科学,勤于思考
3.在学习中运到困难不退缩,争取进步
4.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5.制定学习计划,善于总结反思
6.能够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7.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8.各科目学习成绩良好
9.具有科学探究精神,学会规范的物理化学实验操作
指标四为交流与合作:团队精神;尊重与理解他人;沟通与分享。细化如下:
1.关心集体,乐于参加集体运动
2.珍视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
3.团结互助,善于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4.主动与他人交流,尊重并理解他人
5.尊重师长的意见与指导
指标五为运动与健康:体质与健康;健康心理状态;健康的生活方式。细化如下:
1.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2.爱好体育运动,坚持参加体育运动
3.重视体育课程,体育测试合格
4.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
5.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6.按时作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指标六为审美与表现:能感受生活、自然、艺术、科学的美;具有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具有一定的艺术技能。细化如下:
1.善于发现自然、生活、科学的美
2.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3.重视艺术科目,完成艺术科目
(三)建立组织、多方参与
班主任牵头从班级中选出优秀负责的班干部及部分家长组成评价激励制度的工作机构,负责督促工作,搜集数据,处理数据,提供人力物力保障,资金保障可来源于班费等共用资金,不断完善制度。
三、实施过程
(一)实施基础——制度合理
制度从全面育人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发掘学生各方面的特长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评价指标多元、全面、精细化,不偏袒某一方面,不偏重学科成绩,使所有学生充分认识自身情况,发挥特长。
制定精细化学生个人操行评价表,每周每人一张,每周结算一次个人评价表并在周日晚修公布数据。评价人员是全体学生、全体科任教师、全体家长。评价人员提供情况至组织评委处,由评委进行登记,有意见者可以向评委提出意见,无理提意见者给予扣分处罚。
利用班会课每2月进行一次总评,总评依据为评价指标及操行评价表,总评完成后在班会上给予公布,充分分析各个学生存在的短处及特长,表扬奖励优秀同学,鼓励落后同学。安排学生代表做适当发言。
总之,建立合理的制度,为制度开展建立良好基础。
(二)实施条件——广泛认可
制度实施前应先征求班级内所有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制定制度过程中,包括建立组织成员、制定评价指标等均通过民主方式决定,坚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只有民主产生的制度才能使所有学生共同认可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宣传,积极向学生以及家长公开数据,公开表扬奖励优秀的学生,组织内有相关人员可以随时解释实施细则,确保班级内全体人员的知情权。提高全体人员对制度的满意程度,争取广泛认可。
(三)实施保障——制度权威
实施过程中,应确保人力物力充足,建立工作组织,经费来源于班会等公用资金,使制度实施不间断、不遗漏。实施过程中充分确保制度权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奖罚分明,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可通过班级协商处理一些特殊情况。确保制度权威性。
(四)实施可持续——不断完善
注重制度的可持续性,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及家长等对制度的满意程度,收集制度不合理的地方。通过商讨不断增减内容,不断完善制度。使制度便是实施,确保制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文梅.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J].读写算,2021(8):41-42.
[2]孙建春,王光林.浅议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J].考试周刊,2020(65):161-162.
[3]刘凤民.“适才教育”理念下学生多元评价思考与实践[J].辽宁教育,2021(10):78-79
关键词:全面发展;班级管理;评价激励制度;多元评价
一、建立合理班级评价激励制度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必要性
(一)班级学生当前情况要求建立合理评价激励制度
我所任职学校生源来自于少数民族偏远地区,学生特点鲜明。
在学习上:首先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知识观念滞后,学生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未认识到学习知识对自身今后的发展有巨大作用。即使有小部分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受从小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加上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强,意志力不够坚定等因素,通常就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尴尬情况。并且家中父母对于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也是不闻不问,经常会出现教师精心安排周末作业,学生撒欢玩耍度过周末,假期作业安排毫无作用。
在学校生活中:存在学生不尊重师长、不遵守公序良俗的情况;存在不注重身体健康、垃圾食品当成正餐,缺少必要运动的情况;存在价值观不正确,缺少正确的是非判断、美丑判断,部分学生身着奇装异服,打扮早熟的情况。存在学生不热爱劳动,宿舍、班级、卫生区脏乱差,学生视而不见,与垃圾“友好相处”。安排劳动学生相互推辞,教师不检查,学生就当垃圾不存在。没有具备强烈的爱国精神与责任意识。
总之初中阶段学生还未养成良好习惯,也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又不强,导致班主任班级管理难度大。而建立精细化、多元化、多方参与、全面合理的班级评价激励制度则十分有利于教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二)建立合理班级评价激励制度的重要意义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建立精细化的评价激励制度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具有促进的作用。第一,学生可以明确知道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判断能力。第二,通过激励的作用,可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完成相关任务,杜绝不良习惯出现。第三,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相互参与监督,学生自己也可以成为班级的管理者。
2.班主任奖惩的有力依据,规范班级管理。
建立精细化的评价激励制度为班主任奖惩提供有力依据,利于规范班级管理。第一,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常常会对学生的奖惩有一定的随意性,长期这样可能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部分学生还可能会觉得老师偏心。因此按照评价激励进行奖惩并严格执行则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第二,精细化的评价激励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行为,管理有据可依,有理可循,有利于班级管理的规范化。
3.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助力科任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规范学生的行为,保障课堂纪律,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科任教师的课堂组织,保障学生能准时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及作业。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4.多方参与,加强家校沟通,为学生成长多方护航。
评价激励制度涉及家校,评价指标应包含学生在校情况及在家情况,在校评价人员包含班主任、科任教师及学生,在家评价人员父母或监护人。并且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定期在班级内部公开,进行奖惩,激励为主,惩戒为辅。使多方参与评价,加强家校互通,多方护航学生成长。
5.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根据全面发展的育人目的,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评价指标应多元化。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充分发挥自身所长。在班级中应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评价激励制度简介
(一)制度目标
建立班级管理评价激励制度旨在为教师班级管理、学生行为习惯提供明确标准,助力班主任班级管理,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为教学工作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评价指标
根据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为基本内容,学生实际表现为依据制定精细化、多元化的评定标准。制定学生个人评价表,评价表应利于实际操作,细化为一、二级指标。评价指标如下
指标一为道德品质,评价内容包含:文明礼貌;勤奋进取;遵纪守信;热爱劳动。细化如下:
1.尊敬师长,与同学友好相处
2.礼貌待人,与人和善
3.言行文明,不去未成年人不宜场所
4.有进取心,学习刻苦
5.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6.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校纪校规
7.真诚待人,正直守信
8.爱惜荣誉,树立高尚品格
9.积极参与劳动,尊重劳动者和他人劳动成果
指标二为公民素养: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自尊自律;环保意识。细化如下:
1.热爱祖国,关心社会
2.乐于助人,服务社会
3.学会感恩,尊重父母与长辈
4.愿意承担必要的家庭责任与义务
5.正确认识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6.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知错就改
7.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8.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9.具有环保意识,自觉参与环保活动
10.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爱护公共财物
11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指标三为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计划与反思;独立与探究;研究精神与创新能力;各科目成绩。细化如下:
1.主动探究,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热爱科学,勤于思考
3.在学习中运到困难不退缩,争取进步
4.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5.制定学习计划,善于总结反思
6.能够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7.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8.各科目学习成绩良好
9.具有科学探究精神,学会规范的物理化学实验操作
指标四为交流与合作:团队精神;尊重与理解他人;沟通与分享。细化如下:
1.关心集体,乐于参加集体运动
2.珍视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
3.团结互助,善于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4.主动与他人交流,尊重并理解他人
5.尊重师长的意见与指导
指标五为运动与健康:体质与健康;健康心理状态;健康的生活方式。细化如下:
1.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2.爱好体育运动,坚持参加体育运动
3.重视体育课程,体育测试合格
4.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
5.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6.按时作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指标六为审美与表现:能感受生活、自然、艺术、科学的美;具有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具有一定的艺术技能。细化如下:
1.善于发现自然、生活、科学的美
2.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3.重视艺术科目,完成艺术科目
(三)建立组织、多方参与
班主任牵头从班级中选出优秀负责的班干部及部分家长组成评价激励制度的工作机构,负责督促工作,搜集数据,处理数据,提供人力物力保障,资金保障可来源于班费等共用资金,不断完善制度。
三、实施过程
(一)实施基础——制度合理
制度从全面育人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发掘学生各方面的特长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评价指标多元、全面、精细化,不偏袒某一方面,不偏重学科成绩,使所有学生充分认识自身情况,发挥特长。
制定精细化学生个人操行评价表,每周每人一张,每周结算一次个人评价表并在周日晚修公布数据。评价人员是全体学生、全体科任教师、全体家长。评价人员提供情况至组织评委处,由评委进行登记,有意见者可以向评委提出意见,无理提意见者给予扣分处罚。
利用班会课每2月进行一次总评,总评依据为评价指标及操行评价表,总评完成后在班会上给予公布,充分分析各个学生存在的短处及特长,表扬奖励优秀同学,鼓励落后同学。安排学生代表做适当发言。
总之,建立合理的制度,为制度开展建立良好基础。
(二)实施条件——广泛认可
制度实施前应先征求班级内所有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制定制度过程中,包括建立组织成员、制定评价指标等均通过民主方式决定,坚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只有民主产生的制度才能使所有学生共同认可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宣传,积极向学生以及家长公开数据,公开表扬奖励优秀的学生,组织内有相关人员可以随时解释实施细则,确保班级内全体人员的知情权。提高全体人员对制度的满意程度,争取广泛认可。
(三)实施保障——制度权威
实施过程中,应确保人力物力充足,建立工作组织,经费来源于班会等公用资金,使制度实施不间断、不遗漏。实施过程中充分确保制度权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奖罚分明,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可通过班级协商处理一些特殊情况。确保制度权威性。
(四)实施可持续——不断完善
注重制度的可持续性,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及家长等对制度的满意程度,收集制度不合理的地方。通过商讨不断增减内容,不断完善制度。使制度便是实施,确保制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文梅.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J].读写算,2021(8):41-42.
[2]孙建春,王光林.浅议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J].考试周刊,2020(65):161-162.
[3]刘凤民.“适才教育”理念下学生多元评价思考与实践[J].辽宁教育,2021(10):78-79
- 【发布时间】2025/4/13 20:12:31
- 【点击频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