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中的“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活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地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归纳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主要由课文、图像、活动和阅读材料4部分组成。其中,“活动”部分占有较大的比重,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充分挖掘“活动”的价值,发挥了“活动”应有的价值。
一、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教材中有很多“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设计了关于“民居”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活动,活动1:读图4-17、4-18,看一看,东南亚传统民居与北非传统民居各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活动2:根据下列资料,解释两种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材料一: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坑,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材料二: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屋顶坡度与降水的有关,墙壁的厚度和窗子的大小与气温的有关,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有关(像窑洞、竹楼、冰屋)等。引导学生了解聚落作为人类文明与勤劳智慧的结晶,民居特征反映了当地自然地理的特征,增强了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素养。
二、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教材中有些“活动”需要学生理清各地理要素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设计了关于台湾气候和河流的活动,读图完成:1、描述台湾岛年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2、说出台湾岛东部与西部年降水量的差异,分析导致这种差异主要原因。3、找出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界线,讨论这条界线向南弯曲的主要原因。4、根据河流流向,说出台湾岛的地势特点;议一议,为什么台湾岛上的河流都比较短促,水能资源蕴藏量却相当丰富?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气候的分布受地形影响大,河流的水文特征受地形、气候的影响大。在活动中,学生理清了地形、气候、河流这三大自然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系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三、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活动”中,读图、析图的活动比重大。该类活动借助大量地形图、景观图、气候图等不同类型的图表,减少了文字的赘述,对知识的再现更加直观,真正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征。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在讲述“气候特征”时,设计活动一:读图,完成下列任务。(1)东北地区1月、7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什么范围?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东北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2)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大体介于什么范围?据图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活动二:下面三图表示的是大连、长春、哈尔滨三个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任务。(1)将上述三个城市按1月平均气温从高到低排序。(2)在上述三个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个?(3)判断A、B、C所代表的城市,并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以上“活动”均在引导学生认识地区的差异,活动一通过读图、析图让学生明白东北地区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东北的气温与降水有很大差异。活动二通过读图、析图让学生明白东北三省之间由于纬度的差异导致三地气候差异。这些知识都是通过读图、析图来落实,学生通过读图建立地理空间观念,用地理学科方法学习地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
四、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湘教版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绘制、制作、观测、演示、实验、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例如:绘制学校平面图;简易地球仪制作;测量纬度;地形模型制作;绘制全球海陆轮廓图;测量气温和降水量;探究海陆温度变化的差异实验;昼夜更替现象的演示实验;查阅资料,分析南美洲和北美洲为什么也分布有一定数量的黑色人种;收集资料,谈一谈端午节的起源,说一说家乡端午节的习俗;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澳门的旅游景点等。以上“活动”,既有实际观测、考察,又有动手制作、实验,还有思考和感悟,把自然和人文有机结合,把教学与生活实践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用地理眼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通过实践活动体悟人地关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湘教版地理教材中的“活动”,有的是在读图析图中领悟地区间的差异,有的是在比较分析中明白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影响,有的是在实验和观察中发现问题和规律,有的是在补充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学习,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活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地理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归纳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主要由课文、图像、活动和阅读材料4部分组成。其中,“活动”部分占有较大的比重,我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充分挖掘“活动”的价值,发挥了“活动”应有的价值。
一、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教材中有很多“活动”有助于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设计了关于“民居”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活动,活动1:读图4-17、4-18,看一看,东南亚传统民居与北非传统民居各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活动2:根据下列资料,解释两种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材料一: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坑,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材料二: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屋顶坡度与降水的有关,墙壁的厚度和窗子的大小与气温的有关,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有关(像窑洞、竹楼、冰屋)等。引导学生了解聚落作为人类文明与勤劳智慧的结晶,民居特征反映了当地自然地理的特征,增强了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素养。
二、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教材中有些“活动”需要学生理清各地理要素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设计了关于台湾气候和河流的活动,读图完成:1、描述台湾岛年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2、说出台湾岛东部与西部年降水量的差异,分析导致这种差异主要原因。3、找出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界线,讨论这条界线向南弯曲的主要原因。4、根据河流流向,说出台湾岛的地势特点;议一议,为什么台湾岛上的河流都比较短促,水能资源蕴藏量却相当丰富?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气候的分布受地形影响大,河流的水文特征受地形、气候的影响大。在活动中,学生理清了地形、气候、河流这三大自然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系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三、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活动”中,读图、析图的活动比重大。该类活动借助大量地形图、景观图、气候图等不同类型的图表,减少了文字的赘述,对知识的再现更加直观,真正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征。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在讲述“气候特征”时,设计活动一:读图,完成下列任务。(1)东北地区1月、7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什么范围?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东北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2)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大体介于什么范围?据图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活动二:下面三图表示的是大连、长春、哈尔滨三个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任务。(1)将上述三个城市按1月平均气温从高到低排序。(2)在上述三个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个?(3)判断A、B、C所代表的城市,并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以上“活动”均在引导学生认识地区的差异,活动一通过读图、析图让学生明白东北地区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东北的气温与降水有很大差异。活动二通过读图、析图让学生明白东北三省之间由于纬度的差异导致三地气候差异。这些知识都是通过读图、析图来落实,学生通过读图建立地理空间观念,用地理学科方法学习地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
四、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湘教版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绘制、制作、观测、演示、实验、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例如:绘制学校平面图;简易地球仪制作;测量纬度;地形模型制作;绘制全球海陆轮廓图;测量气温和降水量;探究海陆温度变化的差异实验;昼夜更替现象的演示实验;查阅资料,分析南美洲和北美洲为什么也分布有一定数量的黑色人种;收集资料,谈一谈端午节的起源,说一说家乡端午节的习俗;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澳门的旅游景点等。以上“活动”,既有实际观测、考察,又有动手制作、实验,还有思考和感悟,把自然和人文有机结合,把教学与生活实践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用地理眼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通过实践活动体悟人地关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湘教版地理教材中的“活动”,有的是在读图析图中领悟地区间的差异,有的是在比较分析中明白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影响,有的是在实验和观察中发现问题和规律,有的是在补充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学习,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发布时间】2025/4/13 20:12:56
- 【点击频次】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