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分析

 

【作者】 曾 萍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二中附属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教育愈发重视学生主体性、思维发展及课堂互动质量,传统讲授式课堂因单向知识传递、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而生态课堂理念强调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互动性与系统性,其中对话式教学作为其核心策略,通过师生、生生及学生与教材的多维对话,目的是打破传统课堂的封闭性,构建动态、平等的学习共同体,所以本研究聚焦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对话式教学的实践效果,从而提升学生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实践分析
  在当代教育革新与“核心素养”导向的浪潮中,小学数学课堂正经历从“知识传递”到“生命唤醒”的范式转型,生态课堂理念的提出,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理论支点。其核心在于将课堂视为具有生命活力的“微型生态系统”,强调教学要素的共生性、互动性与可持续性,在之中从教育哲学视角审视,对话式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革新,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所以本研究聚焦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对话式教学的实践样态,以课堂观察、案例追踪、师生访谈为方法路径,深入解析对话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逻辑、操作路径与教育价值。
  一、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以混合运算为例
  (一)教学困境:混合运算课堂的“失语”与“失联”
  当前混合运算作为数与代数领域的核心内容,其教学长期面临三大症结,一是符号认知与现实脱节,学生将“先乘除后加减”视为机械口诀,却难以解释“买3支单价2元的铅笔和1个单价5元的笔记本共需多少钱”中为何需先算乘法。二是运算逻辑与思维割裂,教师侧重“套公式”训练,学生被动接受“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规则,却缺乏对运算逻辑的自主探究与质疑。三是知识建构与情感断裂?,传统课堂以“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为主线,学生沦为“沉默的运算机器”,缺乏表达困惑、分享策略、反思错误的机会。
  (二)实践路径:对话式教学的“三重对话”重构
  一是从“规则灌输”到“逻辑溯源”的师生对话,实践案例可设置为在“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创设“春游购物”情境,教师:“小红带了50元,先买2盒牛奶每盒8元,再用剩余的钱买面包每个3元,最多能买几个面包?”学生A:“先算买牛奶花的钱:8×2=16(元),再算剩余的钱:50-16=34(元),最后算面包数量:34÷3≈11(个)。”教师:“如果问题改为‘小红想先给小组同学买3个面包,剩下的钱再买牛奶,还能买几盒?’如何列式?”学生B:“需要先算买面包的钱:3×3=9(元),再算剩余的钱:50-9=41(元),最后算牛奶盒数:41÷8=5(盒)……1(元)。”教师?:“对比两个问题,为什么运算顺序不同?能否用一句话概括何时需要先算减法?”学生C:“当题目要求先计算某一部分的结果,再计算剩余部分时,需要把先算的部分用括号括起来!”该实践的对话价值?在于通过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变式”,教师引导学生从“按步骤计算”转向“分析数量关系”,在对话中自主归纳出小括号的本质功能,从而改变运算顺序以匹配实际问题的逻辑需求,而非机械记忆“括号优先”的规则。
  二是从“竞争解题”到“策略共生”的生生对话,实践案例?可设置为在“混合运算错题诊所”活动中,教师呈现典型错误,以错题为例120-36÷4+2=84÷4+2=21+2=23,其正确答案应为113,教师设置任务?为分析错误原因,从“运算顺序”“符号意义”“生活逻辑”三维度展开批判性对话,接着学生分别扮演“运算符号”“小括号”“生活情境”,用肢体语言或图示解释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并设计“纠错锦囊”如“先找隐藏括号”“分步画流程图”“关联生活实例”,在全班分享中完善思维工具箱。该实践的对话价值是通过“错误资源化”策略,学生从被动接受答案转向主动分析错误根源,在对话中形成对运算顺序的“多重视角理解”,既是数学符号的抽象规则,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路径。
  三是从“解题工具”到“思维镜像”的生本对话,实践案例可设置为在“混合运算创意题设计”环节,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为“如果让你设计一道混合运算题,要求必须包含括号、乘除和加减,且答案为24,你会如何设置生活情境?”接着学生作品展示为作品1“妈妈买了4斤苹果每斤3元,又买了2盒巧克力每盒6元,她给收银员50元,找回的钱够买3瓶酸奶每瓶2元吗?”需先算总支出,再算剩余金额后比较,作品2“工程队修一条路,每天修8千米,修了3天后还剩120-3×8千米,如果接下来每天多修2千米,还需几天修完?”含嵌套括号与多步逻辑,该实践的对话价值是学生通过“命题者”与“解题者”的角色切换,在对话中实现三重反思,包括从“被运算的数字”转向“赋予意义的符号”反思,从“按步骤计算”转向“设计逻辑链条”的伦理反思,以及从“畏惧错题”转向“欣赏错误中的思维火花”的情感反思。
  二、实践成效:生态课堂中的“思维觉醒”
  一是认知生长可视化,通过课堂对话录音转录与思维导图分析,发现学生从“单一解题路径”转向“多策略比较”,从“关注答案”转向“解释过程”,高阶思维学生人数得以提升。二是情感联结深层化,绝大部分学生在访谈中表示“更愿意表达想法”“喜欢听同学的不同解法”,课堂从“沉默的孤独”转向“喧闹的智慧共生”。三是迁移能力显性化,在后续“数学建模”单元测试中,实验班学生将混合运算逻辑迁移至“水电费计算”“行程问题”的准确率比对照班更高。
  三、反思与展望:对话永无“标准答案”
  一是教师对话力的挑战,需从“预设答案”转向“倾听生成”,警惕“对话形式化”,如用“还有吗”掩盖思维停滞,二是技术赋能的边界,数字工具如动态流程图软件可辅助对话可视化,但需避免技术喧宾夺主,弱化“手脑并用”的原始思维生长,三是评价体系的重构,需建立“对话质量”评价指标,如观点新颖性、论证严谨性、倾听专注度,而非仅以“答案正确率”衡量学习成效。
  本文以“混合运算”教学为载体,基于生态课堂理念与对话式教学理论,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构建“问题链”对话框架、设计多主体互动任务,探究如何以对话驱动学生数学思维生长。实践表明,对话式教学能有效化解混合运算中“符号认知僵化”“运算逻辑割裂”“应用迁移低效”等教学难点,推动课堂从“机械操练场”转向“思维共生场”。
  参考文献:
  [1]成以东.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分析[J].陕西教育(教学),2024(3):38-40.
  [2]陈敏.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27):78-79.
  [3]秦丽萍,褚林.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实践性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11):57-59.
  • 【发布时间】2025/6/26 21:46:22
  • 【点击频次】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