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小学音乐课堂结构化教学实践策略探寻

 

【作者】 杨 雷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街子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结构化教学近年来在核心素养培育追求引领上逐渐成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方向。本文从目标分层与内容模块化、过程阶梯化与活动结构化、评价嵌入与反馈优化以及资源统整与情境浸润等四个维度阐述了结构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结构化教学;实践策略
  小学音乐课堂中,结构化教学作为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组织范式,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清晰的学习目标与逻辑严谨的活动序列,为音乐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本文拟结合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探寻结构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助力学生在艺术熏陶中实现全面发展。
  一、目标分层与内容模块化:结构化教学之基石
  结构化教学的首要步骤在于目标体系的清晰构建与教学内容的科学重组。具体策略如下:
  (一)素养导向的目标分层。深入解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要求转化为可操作、可评价的层级化目标。例如,在《春天在哪里》教学中,基础层目标为“准确演唱歌曲主旋律,感知其欢快情绪”;提升层目标为“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简单伴奏,表现春天生机”;拓展层目标为“结合地域特点,尝试改编部分歌词表达对家乡春天的赞美”。
  (二)知识能力的内容模块化。突破教材线性编排,依据音乐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整合为模块单元。以“认识音符”为例,可构建“感知音高差异(听辨)→认识音符符号(视觉认知)→音符时值体验(身体律动)→简单旋律视唱(综合应用)”四大模块,使分散知识点形成有机整体。模块化设计不仅减轻认知负担,更利于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二、过程阶梯化与活动结构化:深化学习体验之径
  结构化教学过程强调逻辑递进与活动设计的序列性,确保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稳步提升。
  (一)认知进阶的阶梯设计:遵循“感知体验→模仿探究→理解内化→迁移创新”的认知逻辑设计教学环节。在《狮王进行曲》欣赏教学中,首先通过模仿狮吼、行走感受音乐形象(感知体验);随后分段聆听,辨识表现狮王威严的低音旋律与象征小动物的高音旋律(模仿探究);接着分析作曲家如何运用音区、力度、节奏塑造形象(理解内化);最后鼓励学生用不同动作或自制乐器表现音乐中的角色与情节(迁移创新)。
  (二)任务驱动的结构化活动。围绕核心目标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链。例如,在《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教学中,可设置任务链:“听范唱,画旋律线感受辽阔感(感知)→学唱歌曲,重点解决长音与附点节奏(技能)→小组合作,设计骑马、挥鞭等律动表现情境(表现)→讨论蒙古族音乐特点及其与草原生活联系(文化)”。任务之间环环相扣,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奠基,推动学生深度参与。
  三、评价嵌入与反馈优化:结构闭环之保障
  结构化教学强调评价贯穿始终,形成“教学—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系统。
  (一)全程嵌入的评价设计。将评价融入教学活动各环节。课前可通过简短问卷或律动游戏诊断学生前概念;课中运用观察量表记录学生参与度、合作表现、技能掌握情况(如在器乐合奏中观察节奏稳定性与声部协调性);课后通过创意表演、反思日志或改编作品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焦点始终指向预设的分层目标达成度。
  (二)精准即时的反馈调节。基于过程性评价数据,提供及时、具体的反馈。如发现学生在二声部合唱中音准不稳,可立即分解练习,使用柯尔文手势辅助,或调整声部组合。同时,根据学生整体表现灵活调整后续模块的深度与节奏,确保结构服务于学习实效,而非削足适履。例如,当学生即兴创作热情高涨且质量颇佳时,可适当延长创作分享环节,强化创新素养培育。
  四、资源统整与情境浸润:结构活力之源
  结构化教学需打破课堂围墙,统整多元资源,营造浸润式音乐文化场域。
  (一)多维资源的系统整合。结构化梳理并运用实物乐器、优质音频视频、图形谱、音乐故事、地方戏曲资源、数字音乐软件等。如在学习《茉莉花》时,可对比聆听不同地区、不同演绎版本(民歌、交响乐、流行改编),辅以茉莉花图片、诗词,甚至邀请本地戏曲艺人展示相关唱段,构建围绕核心曲目的立体资源网络,深化文化理解。
  (二)文化情境的真实浸润
  1.主题情境。围绕特定文化主题(如“中国传统节日音乐”、“世界音乐之旅”、“动物狂欢节”)设计系列模块化学习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2.项目情境。设计“班级音乐会”、“校园音乐剧(片段)排演”、“为绘本配乐”、“制作我的音乐小档案”等长周期项目,赋予音乐学习真实的目的和意义。学生在项目驱动下,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进行策划、排练、协作、展示、反思,实现深度结构化学习。
  3.生活情境。将音乐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例如,学习进行曲时,联系运动会入场式音乐;学习摇篮曲时,回忆妈妈哄睡的经历;学习音响与情绪时,讨论电影配乐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课堂的结构化教学实践是通向音乐核心素养彼岸的理性桥梁。通过目标分层、内容模块化、过程阶梯化、评价全程化及资源情境化等策略,我们得以构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充满活力的音乐学习生态系统。在这有温度的结构化设计中,每一次聆听、每一次歌唱、每一次奏响与律动,都将成为孩子们生命中不可磨灭的美育印记,为他们的成长谱写出最和谐动人的旋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崔学荣.音乐教学结构化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音乐教育,2021(05):12-16.
  [3]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 【发布时间】2025/6/26 21:47:50
  • 【点击频次】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