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作者】 赵学武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第三中学

【摘要】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学校作为初中生成长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任。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探索具有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心里健康;策略探讨;
【正文】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高,但也易受外界因素干扰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班主任作为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对学生情况掌握最为全面的教育工作者,在班级管理之余,须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融入日常工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筑牢心理根基。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应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中的困惑,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挑战,从而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更是促进整体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关键措施。

 

一、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初中的教育结构里,班主任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对学生的了解也最为深入。这一独特身份使得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初中生的精神状态相对较为敏感,很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干扰。班主任的关怀和引导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支持,为他们的精神健康成长创造优良环境。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班主任及时的鼓励和帮助,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有勇气面对困难。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通过策划各类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提升心理素质的平台。

 

二、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

 

(一)加强师生沟通,建立信任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有助于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班主任要细致人微地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的独特价值和被重视。班主任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话,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在与学生交流时,班主任要做到耐心倾听,避免打断学生的表达,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建立信任关系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班主任要真诚待人,用心关怀学生。信任是建立在真诚基础上的,班主任要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感受到关怀。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应避免对学生进行过度批评或打击,而是要关注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对学生的进步,班主任要及时给予正面的反馈,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认可。特别是在学生面临困境和挑战时,班主任的鼓励能够让学生获得内心的安定感,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当学生知道班主任真心关心自己,愿意为自己提供帮助时,学生的内心会更加信任班主任,也更容易在遇到困惑时向班主任寻求支持。

 

(二)尊重个性,促进师生良性互动

 

有效沟通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具。若师生间缺乏交流,班主任便难以触及学生的内心,难以真正了解学生,进而难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时,需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以高姿态自居。相反,应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其个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成熟的人被尊重与对待。首先,班主任需具备亲和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并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温暖与关怀,从而消除与班主任交流的抗拒心理。班主任应将学生置于首位,赢得学生的充分信任与依赖,使他们愿意倾诉心声、表达自我。其次,班主任应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适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同时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鼓励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中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发现并实现自我价值。

 

(三)发挥榜样教育作用,做好心理健康干预

 

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榜样是推动个人开展实践学习的重要动力,能对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判断产生正面影响。首先,在开展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合理应用榜样教学法,在班级中树立积极学习的榜样,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原则设计实践活动,有效干预和引导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其次,班主任应坚持多元化的原则,既可以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榜样人物,还可以将教材人物作为榜样。在选择榜样人物时,要注重学生的想法,丰富榜样人物的类型,避免榜样人物与学生距离过远,无法发挥榜样人物的带动作用。最后,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并通过观察和询问等多种方式渗透心理指导,让学生能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情绪,缓解自己的压力。

 

(四)强化与家长的合作共育机制

 

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紧密合作,是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班主任要制定定期且规律的沟通计划,通过家长会、深入家访、便捷的电话沟通或线上交流等多种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沟通中,不仅要及时、全面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进展、心理状态以及行为表现,还要主动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亲子关系等方面的情况。深入分析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例如,建议家长在家中营造温馨、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和合理需求,避免过度溺爱或简单粗暴的严厉批评。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模式。通过强化与家长的合作共育机制,形成家校教育的强大合力,共同为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还可以建立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微信群,定期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案例,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三、结束语

 

在初中阶段,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程、个性化的心理辅导以及家校合作等策略,班主任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实践证明,这些策略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具有显著效果。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反思和创新,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最终,通过班主任的不懈努力,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强.初中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与作用[J].成长,2024(3):193-195.

[2]张艳.班主任视角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界,2024(1):146-148.

  • 【发布时间】2025/8/29 10:43:24
  • 【点击频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