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期末,给自己一个总结

 

【作者】 陈宇波

【机构】 艺展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看着孩子们数印章兑换小礼物的兴奋劲儿,颇是感慨。时间来到学期的尾声,总觉得应该捋一捋,一学期做了什么,有哪些遗憾,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思考。教育家范˙梅南告诉我们,教师的反思分为三个层次,即技术反思、实践反思和批判性反思。我想,和孩子们亲历一段教育旅程,阶段性地记录一下真实感受和点滴触动,对自身长期以来的教育生活形成的理念和实践进行反思、内省和批判,也许就诗一种自我的革新与超越。这样理解,期末的小结是必然,也是应然。   

从教16年,这个学期教二年级语文,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接到任务时,好心的朋友婉转地提醒我,低年级对男老师是个大挑战。低年级教久了,说话都有股“低年级味”——说话带一种“夹子音”。我初听不以为然,我知道不少女教师常常会为哄低年级娃,故意夹着嗓子,说话拖长音,发出嗲嗲的可爱声音“博得”孩子们的欢心,这种“夹子音”在公开课、展示课里尤其见得多,对于低年级“宝宝”而言,这种“夹子音”也是一种天真童趣吧。但在小学教育阶段,低年级的课堂组织,和中、高年段相比,确实差异巨大。有老师打趣地总结出低年级教学“秘笈”——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一是要“浮夸”,二是会“忽悠”。所谓“浮夸”,就是要把平平常常的教学知识,用上夸张的表情动作,配上失真的语气语调,用一种舞台剧表演的方式和孩子们交流,更容易俘获孩子们的“芳心”。所谓“忽悠”,直白地说,要少讲常识和逻辑,多用想象和神秘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老师布下的“圈套”里流连忘返一位好的低年级语文老师,一定是语言的“魔术师”。长期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老师,总结出的经验是,相比较语文知识所散发的魅力,语文老师本身的魅力来得更重要。我信以为然,更忐忑不安。我以新手的姿态,向周边老师学,零起点摸索。心里一顿分析,要博得孩子“芳心”得来点实在的,盖小红章、抽奖、换礼物“三部曲就成了绕不过去的实在”。毕竟“重奖”之下,岂无勇夫?何况是一群“小屁孩”呢?当然,“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罚分明必不可少,对调皮捣蛋的“顽固分子”,也得有点震慑才行。

做足了心理建设走进教室之时,我才深刻明白什么是纸上谈兵。我自以为管用的那套方法,不过是一本褪了色的“老黄历”。真实的课堂是:教室里热闹如沸腾的水,嘈杂声浪不断往外冒,你能感觉到呼吸的空气都是热的。是啊,孩子们的用嘻哈玩闹的方式迎接了我,甚至没有表现出对一位新到来老师的多少好奇。我说出的每一句话,大脑都在飞速反思,孩子们是否听不懂?经验告诉我,这时候要发火,肯定会按住葫芦——起了瓢。可当我一言不发的时候,我似乎成了孩子们眼前的空气。我不得不暗暗佩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讲过的那句名言: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职业的幸福。面对70平方的教室里坐着的50来个叽叽喳喳声,我努力平复自己,这幸福来得实在太突然!不仅仅是叽叽喳喳的美妙乐章,孩子们还有许多神奇之处——你以为课堂上他们走到你的跟前时,是学习上遇到了什么问题,实际上他们最多的问题是“老师,我想上厕所”“老师,我表现很好,能给我盖章吗?”“老师,今天能兑换礼物吗?”……面对着这些“天真无邪的花朵,我被他们狠狠教育了。那怪有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就是最好的老师,好老师是学生教出来的。我一度诚惶诚恐,惟有担忧自己在这群“优秀老师”的指导下,我成了“笨老师”

就这样,在磕磕绊绊一学期里,我和孩子们常常处于斗智斗勇、好说歹说、苦口婆心、婆婆妈妈、连哄带骗的状态,期末告一段落,五味杂陈。我甚感惭愧,一学期下来,我并没有像杂志上许多论文论证的那样,面对如何的困境,作出科学的分析,提出有效的策略,通过不断的实践,取得预期的进展。我只是想陈述一个略显悲伤的事实:一学期里,我和孩子们在课堂的安安静静和叽叽喳喳之间来回摇摆,课堂闹哄哄有之,静悄悄亦有之,结果不尽人意有之,尽人意亦有之。孩子们的学业并没有当初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的突飞猛进,而我的教学也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某天,我在语文期刊上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教学中允许一切发生,就是允许课堂有不确定性,就是允许付出没有回报,允许失败和遗憾。突然之间,豁然开朗。

回想起和孩子们一起的这一百五十多天里,与其说让孩子们努力学习,不如说是我更需要努力学习。时间就是这么美妙,它会在忙忙碌碌中抹平你焦虑的褶皱,在悄无声息里带给你平静的充实,在不经意间,它会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给你以馈赠。当美好瞬间在课堂上与我们不期而遇时,记下来细细咀嚼,那就是单单属于你的,作为教师所能享受到的最独特的幸福。这样的片段常常会在我和孩子们的课堂里发生:

 

现代诗歌的教学,对于不擅长朗诵的我而言,有不小的压力。在备《彩色的梦》一课时,对于诗歌所表达出的那份童真童趣,我反复练习,仍然找不准那种节奏感和代入感。反复品味,像诗中“请小鸟留下歌声”、“结一个苹果般的太阳”这样妙不可言的语言,我总觉得是送个孩子们的小惊喜。怎么传递给孩子们呢?我试着问孩子们,能否将句子改成“请小鸟尽情歌唱”、“画一个苹果般的太阳”?孩子们不假思索说不能。但为什么不能却答不上个所以然来,我当然可以告诉孩子们“留下歌声,结一个太阳,这是新颖的,美好的,奇幻的表达,是诗人想象力的结晶,是平凡的事物带给我们以惊喜,但是,这不是二年级孩子所能听得懂的语言,尤其是诗歌教学,这样讲诗是愚蠢的,恰是一种“浅人好深”。我没有告诉孩子们为什么不能,只是带着孩子一遍遍地读。我分明感受到,在孩子们越来越熟练的朗读声中,诗歌美好的语言带给了我们难以言说的美妙感觉。好的诗歌,不就应是多读少讲,甚至只读不讲吗?在孩子们一遍遍的朗诵中,这美好在无声地流动,就如顾城写得那样: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随着学习积累得越多,孩子们要写的也逐渐变多。孩子们写话的的训练,大多是“照本宣科”,了无新意。然而总是在困难重重的时候,金光闪闪的一刻也就突然而至。在一次“月”为主题的仿写训练中,我以为孩子们自由的发挥,也就是把月亮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去描绘,比喻成小船、弓、玉盘等等,可有个孩子这样写道:窗外的月光长了毛,像妈妈熟睡的脸。还有个孩子这样写道:妈妈说外婆走了的那一天,洁白的月光照在外婆家门前的路上,像是洒满了盐。我带着孩子们大声地读着,百感交集。这出其不意的惊喜,瞬间让我感受到文学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成为最初的印记。

  

记忆这东西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它的选择性。也许是每个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使然,记忆常常会过滤掉一些平淡无常,而留下一段段美好让我们怀念。期末来临,给自己一个总结,我觉得最大的好处,应该是把过往的走过教学的“坑”都统统忘掉,再细细咀嚼这一学期的美好、鲜花和掌声,这百感交集的教学旅程让自己获得一种内心的平静、祥和。写到这里,一种如释重负的愉悦感充盈内心,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吧。

   

  • 【发布时间】2025/8/29 10:46:33
  • 【点击频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