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融合与拓展: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探究

 

【作者】 刘平荣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程河镇中心学校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跨学科融合的新要求。本文深入探讨了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数学实现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意义、具体策略与实施路径。通过分析数学与其他学科在知识、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联系,结合实际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将数学与物理、地理、艺术等学科有机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跨学科应用能力。同时,剖析了实施跨学科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旨在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初中数学教学在跨学科领域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正文】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初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跨学科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场景,提升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与综合素养。然而,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开展跨学科教学,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 培养多元思维能力

跨学科教学促使学生在不同学科思维模式间切换。例如,在数学与物理的融合中,解决力学问题时,学生既要运用数学的逻辑推理进行公式推导与计算,又要借助物理的形象思维理解受力情境。这种思维的转换与整合,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多元思维能力,使其思维更加灵活与全面。

2. 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当数学与其他学科融合时,学生能看到数学知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在地理学科中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山体高度、坡度等,学生可将数学中的三角知识迁移到地理实际问题解决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不同情境下的问题,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展现数学趣味性

传统数学教学可能让学生觉得数学抽象枯燥。跨学科教学将数学与有趣的其他学科内容结合,如与艺术学科结合进行图案设计,运用数学中的几何图形、对称、比例等知识创造美观的图案,让学生看到数学在艺术创作中的奇妙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贴近生活实际

数学与多学科融合能呈现数学在生活各方面的应用。如在化学中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学生可体会到数学对理解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三)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1. 培养创新型人才

当今社会需要具备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跨学科教学鼓励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思考问题,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新思路。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满足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 适应未来职业发展

未来职业领域的界限逐渐模糊,许多工作需要跨学科知识与技能。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能让学生提前适应这种趋势,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例如,从事建筑设计工作,既需要数学的空间几何知识,也需要艺术的审美能力和物理的力学知识。

三、初中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及跨学科教学策略

(一)数学与物理的融合

1. 知识联系

数学是物理的重要工具,物理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需用数学语言描述。如物理中的速度、加速度公式(v = v_0 + at,s = v_0t + \frac{1}{2}at^2),涉及到代数运算;物体受力分析中的矢量合成与分解,需运用三角函数知识。

2. 教学策略

教师可创设物理情境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如在讲解速度与路程问题时,引入汽车行驶的物理情境,让学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s = vt)来计算路程、速度或时间。同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数据处理能力。

(二)数学与地理的融合

1. 知识联系

地理学科中的地图绘制、比例尺计算、经纬度定位、等高线分析等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如计算地图比例尺(比例尺 = 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需运用比例知识;利用经纬度计算两地距离,涉及球面几何知识。

2. 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地理案例。如讲解相似三角形时,以测量金字塔高度为例,类比利用标杆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地理问题,如通过计算人口密度(人口密度 = 人口总数 / 土地面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

(三)数学与艺术的融合

1. 知识联系

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元素。如绘画中的透视原理,运用到几何中的相似与投影知识;建筑设计中的黄金分割比例,使建筑具有美感与和谐性。

2. 教学策略

开展艺术创作活动融入数学知识。如组织学生进行图案设计比赛,要求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等几何变换知识创作图案。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作品中的比例、对称、节奏等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数学应用意识。

(四)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1. 知识联系

信息技术中的编程、数据处理、图形图像处理等都与数学紧密相关。编程中的算法设计需要逻辑思维与数学运算能力;数据处理中的数据分析、统计图表制作,依赖数学中的统计知识。

2. 教学策略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辅助数学教学。如借助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几何图形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几何概念与性质。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编程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如通过编写程序计算数列的前 n 项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与创新能力。

 

四、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教学设计环节

1. 挖掘跨学科素材

教师深入研究数学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寻找知识结合点。如在初中数学“一次函数”教学中,发现物理中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关系符合一次函数模型,地理中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也可用一次函数近似表示。教师收集这些素材,为跨学科教学做准备。

2. 设定跨学科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设定既包含数学知识技能目标,又涵盖其他学科素养目标的跨学科教学目标。如在“用三角函数测量物体高度”教学中,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应用,还要培养学生像地理测绘人员一样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素养。

(二)课堂教学环节

1. 创设跨学科情境

以真实的跨学科情境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如在讲解“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时,创设“校园周边交通流量调查”情境,这既涉及数学的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知识,又与地理学科中交通规划、环境影响相关。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思考,提出用数学方法解决交通流量分析问题。

2. 组织跨学科探究活动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如在“设计校园花园”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需运用数学的几何知识规划花园形状与布局,运用物理知识考虑排水系统,运用艺术知识进行景观设计。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分工协作,交流讨论,培养团队合作与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评价环节

1. 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

建立涵盖数学知识掌握、其他学科知识运用、跨学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例如,在评价学生“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表现时,不仅关注数学计算的准确性,还评价学生对物理情境的理解、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团队讨论中发表观点、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 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

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全面评价;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跨学科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学生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共同提高跨学科学习能力。

 

五、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一)教师跨学科素养不足

1. 挑战

部分教师长期专注单一学科教学,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难以有效开展跨学科教学。例如,数学教师对物理、地理等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有限,在设计跨学科教学内容时可能出现偏差。

2. 应对措施

学校组织教师参加跨学科培训活动,邀请不同学科专家进行讲座与交流,拓宽教师的跨学科视野。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研究,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备课、听课、评课,共同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

(二)教学资源整合困难

1. 挑战

跨学科教学需要整合多学科教材、教具、网络资源等,但目前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整合,教师获取与筛选资源耗时费力。例如,教师想寻找数学与艺术融合的教学素材,可能需要在大量网络资源中搜索,且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2. 应对措施

学校建立跨学科教学资源库,组织教师共同收集、整理与筛选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鼓励教师开发跨学科校本教材与教学案例,丰富教学资源。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整合网络上的跨学科资源,方便教师获取与使用。

(三)传统教学观念束缚

1. 挑战

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教师与学生习惯了单一学科教学模式,对跨学科教学的接受度较低。例如,部分教师担心跨学科教学会影响数学知识的系统传授,学生可能认为跨学科学习增加学习负担。

2. 应对措施

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宣传,让教师与学生认识到跨学科教学对培养综合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开展跨学科教学示范课、观摩课等活动,让教师与学生亲身体验跨学科教学的魅力与优势,逐渐转变教学观念与学习观念。

 

六、结论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深入挖掘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与实施路径,能实现数学与多学科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综合能力。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提升教师跨学科素养、整合教学资源、转变教学观念等措施,能够有效推动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与实践跨学科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 【发布时间】2025/8/29 10:47:30
  • 【点击频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