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古韵新声: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渗透

 

【作者】 贾丽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第八中学

【摘要】 语文作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文深入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现状及具体策略。通过对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剖析,阐述了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环节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和传承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
【正文】


一、引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1. 丰富语言积累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词、散文、故事等,语言优美凝练,表达形式多样。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能够接触到丰富的词汇、多样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例如,古诗词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诗句,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还能积累大量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2.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传统文化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背景。学生在解读这些作品时,需要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典故、思想观念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阅读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论语》十二章,学生需要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从而提高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1. 增强民族认同感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传统美德,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独特之处。当学生诵读部编版初中教材里的《过零丁洋》 ,感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时,会油然而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和对民族历史的自豪,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2. 树立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让学生深入学习传统文化,能使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代价值,从而在面对多元文化时,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1. 传承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如仁爱、诚信、孝顺、友善等传统美德。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美德的熏陶。例如,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背影》,学生可以体会到父子之间深沉的爱,从而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和亲情观念。

2. 培养审美情趣

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作品,如书法、绘画、音乐等,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和学习这些作品,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具备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1. 教学目标偏离

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落实。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处于边缘地位。

2. 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仍以考试成绩为主,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查不够全面和深入。这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应对考试上,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二)教学方法单一

1. 传统讲授为主

许多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缺乏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只是单纯地翻译诗句、分析意境,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和参与,难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缺乏情境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没有充分创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情境,使学生难以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比如,在介绍古代礼仪文化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解文字内容,而没有通过角色扮演、观看视频等方式创设情境,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古代礼仪的实际应用和文化意义。

(三)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1. 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部分语文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有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准确、全面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在讲解古代文化典故时,可能会出现错误或讲解不透彻的情况。

2. 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一些教师缺乏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巧妙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1. 经典文学作品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众多经典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解读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在讲解《出师表》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诸葛亮的忠诚与智慧以及文章严谨的逻辑和质朴的语言,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君臣之道以及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2. 文化常识梳理

教材中涉及到丰富的文化常识,如古代的称谓、礼仪、节日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对这些文化常识进行系统梳理。比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介绍古代的求学礼仪和师生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求学的艰辛以及当时的教育文化背景,让学生构建完整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

(二)创新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讲解《木兰诗》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动画场景,播放激昂的古代战争音乐,营造紧张的战争氛围和木兰的英勇形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更好地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和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木兰与家人的对话,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 探究式教学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如“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风格为何不同,这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有何关系?”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探究,深入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1. 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组织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书法绘画展览、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例如,举办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选择部编版教材里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诵,在朗诵过程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 社会实践活动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实物和氛围。在参观博物馆时,学生可以看到古代的文物、书画等,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

(四)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1. 加强培训学习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传统文化培训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例如,开展关于古代文学、文化史、传统艺术等方面的培训课程,让教师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同时,鼓励教师自主学习,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方式不断充实自己。

2. 教学研讨与交流

组织语文教师开展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研讨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不断提高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能力。例如,定期举办教学观摩活动,让优秀教师展示传统文化教育的示范课,供其他教师学习借鉴。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时间分配问题

1. 问题

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能会导致时间紧张,难以平衡两者的关系。

2. 解决措施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避免额外增加教学时间。例如,在讲解课文时,适时地引入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做到润物细无声。同时,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灵活调整时间分配,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得到有效落实。

(二)学生个体差异问题

1. 问题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2. 解决措施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拓展性的学习资源,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对于兴趣不高的学生,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采用故事导入、游戏教学等方式,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资源不足问题

1. 问题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但一些学校可能存在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如缺乏相关的图书资料、多媒体素材等,限制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2. 解决措施

学校要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购置丰富的传统文化相关图书、音像资料等,建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资源库。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筛选优质的教学素材,如在线博物馆、文化讲座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如编写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制作手抄报等,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

 

六、结论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关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关系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尽管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通过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以及提升教师素养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不断探索和实践,让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

  • 【发布时间】2025/8/29 10:48:18
  • 【点击频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