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小学班主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作者】 阿里牙·卡地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扎瓦镇中心小学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班主任的引导能够为学生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础。文章探讨了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该工作的开展策略,以期帮助学生应对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结合教育现实,讨论了班主任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和评估干预效果的必要性,以期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策略。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策略探讨;
【正文】

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显著,而班主任在这方面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作为与小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育者,在班级管理和日常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责。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当前小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课题聚焦于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旨在探寻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提升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问题

(一)缺乏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当前,许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乏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导致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小学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阶段以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例如,针对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业压力问题,班主任可以组织压力管理的专题讲座,教授学生如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何缓解考试焦虑等实用技能。

(二)心理教育实施不到位

班主任的心理教育实施能力往往存在明显不足。 尽管许多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班主 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心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却显 得较为单一和不足。班主任在心理教育方面得到的 培训和指导也不够充分,使得他们在开展心理健康 课程和活动时,缺乏有效的策略和资源。心理教育 的不足表现为课程内容不够丰富、活动形式单一, 以及缺乏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例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许多学校仍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小学班主任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参与专业培训,提升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时,班主任还可以通过组织校内外的交流活动,邀请心理健康领域的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以此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

二、提升班主任心理健康工作成效的策略

(一)建立信任关系,倾听与共情

小学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时,首先应建立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让学生感到被尊重和理解。班主任需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运用共情技巧,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通过有效的倾听和共情,班主任可以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关系,为后续的引导和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班主任可以主动询问学生在校的感受,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在倾听的过程中,班主任应避免打断学生,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真诚和关心。

(二)营造积极班级心理环境,提升教学效率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心理状态,班主任教师要通过教室环境的布置和设计提升小学生的热情,温馨的环境会更加活力四射。可以在班级专门设立图书角,图书角的书籍可以是学生自带,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书都可以放在图书角进行查阅,可以是话书籍、漫画书籍,也可以是科普书籍,图书角就是学生课余时间放松的小空间,不同学生推荐的不同书籍还能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教师的窗台也要合理的利用,多种些绿植,这些生机勃勃的植物能使学生的心情更愉悦,学生会觉得生活充满希望,能有效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文化建设在班级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组织学生制定本班的班歌或者口号,定期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班级之星”评选,可以是学习之星、劳动之星、绘画之星、进步之星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尽显才能,既能提升学生的自行心,也能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沟通与理解

针对教育主体偏差、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小学班主任必须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并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首先,班主任要从思想上明确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受众,他们的心理需求和个体差异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因此,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和想法。

(四)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成绩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应当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克服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第一,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心态。第二,帮助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班主任可以与小学生一起制订学习计划,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状态,帮助他们设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提高某个科目的成绩、参加竞赛获奖等具体而明确的目标。通过设定目标,孩子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五)强化家校合作,实现家校共育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教育基地,要减轻学生消极情绪,必须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实现家校共育。比如,要加强对学生家庭的走访和教育,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同时,要引导其家长或监护人正确地了解其产生的心理问题,不能轻易放弃、不能焦躁,更不能打骂、斥责,要经常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另外,要加强与学生父母的联络和交流,对其在校生活、学习状况进行积极的反馈,使家长能够了解其成长状况,并主动配合老师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小学阶段,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程、个性化的心理辅导以及家校合作等策略,班主任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实践证明,这些策略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具有显著效果。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反思和创新,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最终,通过班主任的不懈努力,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继伟.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天津教育,2024(32):46-48.

[2]王琼.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班级管理策略的实施[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1):190-192.

  • 【发布时间】2025/8/29 10:50:49
  • 【点击频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