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的强化策略与实践

 

【作者】 赵学武

【机构】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第三中学

【摘要】 在当前初中生功能性体能训练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训练目标,合理规划训练内容;洞悉学生特点,制订针对性训练策略;采用多元方法,提高训练效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训练品质;构建完善评价体系,改进反馈机制。通过这些举措,全面提升初中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进一步推动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体育教学;体能训练;策略探讨;
【正文】


初中体育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初中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生命的本质在于运动,体育教师通过科学且专业的视角来指导学生的体能训练,能够让学生获得强健的身体和坚定的意志力,为他们的日常学习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一定要专注于学生体能素养的提升与发展,采用系统化、科学化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体系的体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并构建一个高质量的初中体育教学环境。

 

一、体能训练概述

 

体能训练包括体适能训练及体能锻炼等形式,是一种以运动方式维持与发展体能素质、促进身体健康的活动。此训练涵盖有方法、有计划、有系统的练习与训练,致力将人体的体能素质全面提升与发展,还能锻炼身体的各项机能。同时,体能训练的目标并非单一,而是多样且灵活,如锻炼学生运动技能、减重或者维持体重、强身健体、增强肌肉力量等。另外,体能素质还包含人体运动的多重指标,如力量、反应时间、灵敏度、柔韧性、肌力、速度等。通过体能训练,个体的运动耐受力、适应性、抗逆境适应能力、抗疲劳性等均会得到提升。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加强重视程度

 

为了有效促进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首要任务是革新教学理念,并强化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学校需深刻认识到体育教学在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中的核心价值,将其纳入学校战略规划,增加资源投入,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教师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与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计划。通过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师生对体育教学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为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施动态分组策略,促进同伴互助学习

 

动态分组是一种依据训练目标与学生特点,灵活构建教学群体的策略。有别于固定分组,其能依据不同训练内容的需求,采用诸如同质分组、异质分组、自由组合等多样形式。技能练习阶段,教师可以实施同质分组,使能力相近的学生携手共进;竞赛活动期间,采用异质分组,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合作项目开展时,让学生自主组合,培育团队默契。动态分组的优势显著,它能创造丰富多样的互动契机,推动不同特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指导他人的过程中能加深理解,基础较弱的学生能从同伴示范里获得启发。教师要依据教学进展和学生反馈,适时调整分组策略,以达成分组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科技设备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利用运动传感器、智能手环等设备,实时监测学生的运动数据,如运动速度、心率、消耗的卡路里等。运动传感器可以安装在学生的运动装备上,如跑鞋、运动手表等,精确记录学生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智能手环则能够实时监测学生的心率,当学生心率过高或过低时,及时发出提醒,确保学生在安全的运动强度范围内进行训练。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数据,了解每个学生的运动状态和体能水平,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训练建议。例如,如果发现某个学生的心率在训练过程中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说明训练强度可能过大,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该学生的训练强度;反之,如果学生心率较低,运动强度不足,教师则可以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

 

(四)跨学科融合,拓展体能训练维度

 

跨学科融合是把其他学科知识有机融入体能训练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打破学科界限,让体能训练不再只停留在身体活动层面。训练时,教师可以融入运动生理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训练原理,结合物理学原理分析动作技术的力学特点,引入心理学概念讲解心理调节方法。跨学科融合能丰富训练内容,提升学生认知,促使其从"被动练习"转为"主动训练"。这要求教师有跨学科知识储备,准确把握学科联系点,在合适教学环节自然引入相关知识,避免生硬拼接。成功的跨学科融合应达成"以知促行、知行合一",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积极投入训练。

 

(五)提高教师能力素养,提升教学有效性

 

为了更好地提升体能训练教学的质量及效果,教师的能力素养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提升和完善。学校及教师需要加强对体育教师能力素养提高的重视,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各种教育理念与方法、各类体能训练的培训学习,确保专业知识得到拓展与更新。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把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从而能够在体能训练实践中探索和反思,优化体能训练的教学技巧。初中体育教师还要积极研修相关课程,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加强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教研会的跨学科教学设计,这也是提升体育教师能力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及发展的个性化差异,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能训练活动时一定要保障训练计划的个性化、人性化,注重因材施教,满足学生日益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提升初中体育体能训练的质量及效果。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国家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初中教育阶段,教师要同步关注文化教育以及体能训练,基于现代化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体能训练模式及方法,为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提供充足的场地和专业的器材,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意识,逐渐养成优良的运动习惯,并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强健个人体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炳伟.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策略探究[J].新教育,2023(17):113-114.

[2]陈子栋.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策略分析[J].求知导刊,2023(1):131-133.

[3]刘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3(20):13-15.

  • 【发布时间】2025/8/29 17:08:20
  • 【点击频次】3